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参佛悟道>>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作者:圣严法师     来源:般若文海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所谓「自在」,就是无拘无束,不受任何阻碍;自由自在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可是,真要享有自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山中修行。那时候我跟一位老法师说:「我现在被关起来,一点也不自在。」
  
  老法师回我一封信说:「谁得自在了?」他说,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我们的身体毕竟很小,生存的环境也非常有限,要从我们身体得自在已经不容易,要在环境里得自在,那就更不容易,但是他也回了我一句话:「心得自在,就是真自在。」
  
  当时,我见到老法师给我的这一句勉励后,突然觉得我在山里的关房无限广大,而我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有福报的人;因为我有「自己能处理自己」的自由,我能把自己关起来,这就是很难得的自在。想把自己关起来就能关起来,这也是我的自在。还有,我在山里能够不受世间许多麻烦事的干扰,因为我不看报纸、不听收音机,世间的很多事都跟我没关系;因为对世间的事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自己从世间得到自在。
  
  因此我又写一封信给老法师,说我很自在,把这些想法和感受都报告老法师。
  
  老法师就写信骂我:「你这种自在,等于是说,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不听外面的声音,就以为外面没有声音,这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受人家吵,被人家闹,而自己心中不受影响,这才是真自在。」
  
  事实上,老法师讲的话,佛经里面处处都这么说,只是我没有注意到。因此我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自由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工夫、真正的享受。
  
  曾经有一位禅师说过:「生死自主,来去自由。」这听起来非常诱人-生死可以自主,而来去可以自在、自由。但是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谓生死自主并不是说,有人要杀你的时候,你可以不被杀,遇到灾难的时候,你可以避免一切危险。而是说,你很清楚你是怎么死的,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怨恨、恐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晓得时候到了,知道我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死了,所以死得非常自在,这才是自主,并不是说能够避免所有一切困难。
  
  这位禅师曾经因为政治上受到牵连,而被关在牢里很多年,最后死在牢中,这在佛教中称为「教难」,可是他还是讲「来去自由」。如果我们想象中的来去自由是一种神通,那么,他大可以不必被关在牢里;即使被关在牢里,应该也可以随时运用神通离开牢房,就是我们所称的「飞行自在」,有人以为这才是「来去自由」。其实不是,禅师的意思是说,来,是我要来,不是被动的;去,是我要去,不是被动的。业力要我来,我就来了,这不是我自己要来的吗?业力和因缘要我去,我就去了,这不是自主的吗?还有,自己正在困惑之中,不以为困惑,这叫作能够安于困惑、安于困难。如果在这个情况下,心还能非常的安定,这也叫作自在,叫作自由。
  
  所以佛法中讲的自由自在,是从内心做工夫,并不一定要求外境能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如意。可是佛经也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没有理想、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什么事情都不必做,反正任何时候都是自在的。佛教还是重视积极努力,改善社会环境。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首先探讨福报和智慧的定义: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未必会得瓜,种豆未必一定得豆,为什么?因为如果那颗瓜子本身都没有成熟,种下去以后,不施肥,不浇水,不给它阳光,那么这颗瓜子即使种下去,也不会得瓜。
  
  但是,不种瓜是不是有瓜可得?当然没有!种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种瓜怎么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们必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培福就如同耕种,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内涵又分成以下几种:
  
  1.惜福、培福、种福、关怀社会、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认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车好、穿的衣服好、社会地位高,便说他有福。其实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个人在过去生和这一生中,所种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报享尽了,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报享尽,而且要保存它,增长它。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并没有旧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饮食并不是讲求营养,而是希望吃到更贵的东西。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论生活在任何环境情况下,都会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报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我在美国刚刚开始开辟道场的时候非常穷,没有房子,租来的房子里什么也没有,真的是家徒四壁,连碗筷锅盘都没有。但是美国这个地方很可爱,很多家庭会把多余不用的东西丢掉,但这些东西多半都是完好的,只是样式旧了些,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因此,我和弟子们就在马路边捡这些东西。
  
  我们穷得甚至连吃的东西也没有,所以,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我们就上街到菜摊子旁、面包店里去捡当天卖不掉,准备成为垃圾的东西,我们带回来煮一煮、烤一烤,就是一顿丰盛的美食。
  
  当时,我们吃的是「垃圾」,用的是「垃圾」,当然,我们就住在「垃圾」里面。可是我和我的弟子们都过得非常愉快,而且我们捡的时候很欢喜,带回来的时候很欢喜,吃的时候也很欢喜。
  
  我当时对弟子们讲了两句话:「冬天冻不死就好,平常饿不死就好。」我们以这两句话做为生活的原则,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来。
  
  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来,看到我们生活的状况,就问我:「法师,你这样苦在美国做什么?你没有地方去了吗?」
  
  我说:「我要去的地方就是美国,而我也到了美国。」
  
  他说:「你到美国来做什么?」
  
  我说:「我到美国就是来过这样的生活啊!」
  
  我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下来,也因此感化了许多美国人,跟我一起生活,跟我一起学佛。我在物质上过得非常穷,但心理、精神上却非常富裕,这就是惜福。不过当时根本称不上惜福,因为根本没有福可享,而是我必须要在贫穷的情况下,也能生活得很愉快。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当时,我想我住的地方可能比颜回还好,所以也感觉到很高兴、很愉快,毕竟我的福报还比颜回大一点。
  
  今天不论是在美国或台湾,我们道场的环境渐渐好了起来,经济条件也渐渐好转,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浪费。我常常跟农禅寺的徒众这样讲:「我们可以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有一个原则,一定要便宜。既便宜又能好,那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不见得就好,还是要讲求品质,但是绝对不能是昂贵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培福」。培福就是福报不够多,所以要继续培养福报。如何培养呢?就是用「布施」来培养福报。
  
  然后是「种福」-没有福的人要种福,福报不够的人要培福。《金刚经》中多次谈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这都是培福、种福的条件和方法。
  
  该如何培福呢?最重要的就是关怀社会、利益人群。至于关怀自己的儿女,关怀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为佛教讲的「福田」-即种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属、亲友在内,当然一切众生、国家社会,以及师僧三宝都包括在内。因此,支持宗教事业、护持宗教事业、推动宗教事业,是培福;孝养父母、栽培子女、关怀国家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是培福;对于一切众生给予安和乐利,也是培福。所以种福的范围包括一切人,亲疏不论、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去做。
  
  不过,我们都是凡夫,种福培福还是要从我们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听到法师说供养三宝是最上的福田,结果把儿女的教育费、零用钱扣下来供养三宝。
  
  请问诸位,这样做对不对?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儿女对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种福。
  
  如果小孩子本来爱吃零食,叫他少吃一点零食,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捐给需要的人,同时告诉他说,种福、供养三宝、救济贫穷,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养小孩对三宝的恭敬心和对人类的同情心、爱心,这样才不会有反效果。所以,种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则会招至对佛教的破坏和毁谤。
  
  前面我们讲到《金刚经》里有一, 位长者叫作「给孤独」,是一位非常有钱的人,他把财产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对于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以及贫苦急难的人给予救济,这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报和许多人共同分享,等于是把自己的福报储存在银行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储存到「无尽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块钱,但是你说:「我没有特定的对象,这一百块钱,谁需要它,我就给谁,帮他一点忙。」用这种心态布施的功德,就叫作「无尽的功德」,就是「无尽藏」,为什么?因为没有特定的对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对象,虽然只有一百块,也许帮助了一个人,但是功德却是无穷无尽的。像这样没有一定对象地帮助度化众生,这就是无尽的功德,也就在是度无量的众生。
  
  2.守财、享受、弄权、挥霍无度、损人利己,乃是无福。
  
  有钱舍不得用,也不知道怎么用,是「守财奴」。守财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帐户里有多少钱,明天看一看仓库里有多少财物,只知欣赏自己的财富,甚至对自己的儿女、对家里的人都很吝啬。赚了钱却不懂得善用财富,只知道一直累积在那里,这是没有福报的人。
  
  曾经有一位富翁告诉我一段话,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他说:「法师,你知道我们有钱的人,有的是什么?」
  
  我说:「有的是钱啊!」
  
  他说:「不是,我告诉你,我们有的是零。」
  
  我说:「什么意思?」
  
  他说:「财产增加时,表示又增加了一位数,就是多了一个圈圈,也就是一个零。财产减少时,是少了一位数,也就是少了一个零。增加时,增加一个零,减少时,减少一个零。」然后,他又说:「有钱的人,多半他自己是没有钱的,都是在公司里用钱,我身上没有钱,所以,有钱的人是没有钱的。」
  
  我说:「那有钱有什么意思?」
  
  他说:「可以玩零字游戏,这太有意思了。」
  
  我说:「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应该好好做好事。」
  
  他说:「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钱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时,却不简单,不是我要用钱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师,我很羡慕你,没有钱,正好。」
  
  可能很多有钱的人也有这种感受,有钱,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这些钱等于不是你的。
  
  不过,也有很多有钱人非常节省。我认识一位有钱的居士,他非常节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来泡红茶加生姜片,还特别关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鲜膜包起来,还可以吃。」
  
  我问他:「你怎么连这一点点生姜也吝啬?」
  
  他说:「法师,我不是吝啬。钱不是我的,是大家赚的,是员工以及和公司相关的所有客户共同赚的。我的钱不能随便乱用,如果随便乱用,就对不起他们。我把钱省下来,因此到现我才有能力来护持三宝、供养法师,请你来替我做我说:「那有钱有什么意思?」
  
  他说:「可以玩零字游戏,这太有意思了。」
  
  我说:「既然知道是零,那你就应该好好做好事。」
  
  他说:「是,但是往往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钱是我的,可是我要用它时,却不简单,不是我要用钱就可以用得到。所以,法师,我很羡慕你,没有钱,正好。」
  
  可能很多有钱的人也有这种感受,有钱,要能受你支配,如果不能支配,这些钱等于不是你的。
  
  不过,也有很多有钱人非常节省。我认识一位有钱的居士,他非常节省,有一次我看到他早上起来泡红茶加生姜片,还特别关照他太太:「泡完的生姜要用保鲜膜包起来,还可以吃。」
  
  我问他:「你怎么连这一点点生姜也吝啬?」
  
  他说:「法师,我不是吝啬。钱不是我的,是大家赚的,是员工以及和公司相关的所有客户共同赚的。我的钱不能随便乱用,如果随便乱用,就对不起他们。我把钱省下来,因此到现我才有能力来护持三宝、供养法师,请, 你来替我做好事。」
  
  另外还有一个人,他不是亿万富翁,但至少是千万以上的富翁了,有一次他来寺里,我问他:「今天你怎么来的?」
  
  他说:「坐公车来的。」
  
  我说:「你的车子怎么了?」
  
  他说:「今天为了到寺里来,所以我把开车的汽油钱省下来,买一篮水果来供佛。」
  
  我就说:「那干脆把车子卖掉,从此以后天天坐公车就好了。」
  
  他说:「法师,你错了,平常我要赶路、赶时间,今天是我的休假日,我没有事,反正是到寺里来,迟到一点、早到一点都没有关系,我不赶时间。还有,平时如果我不搭汽车去开会的话,有时候人家还不让我进门哩!」
  
  这位居士的想法和作法,使我很感动。
  
  和财富一样能够发挥影响他人功能的,便是权力。有权的人登高一呼就能万山相应,一个人讲一句话就能使千万人得到利益,这是种福。
  
  俗话说「人在公门好行善」,很多清官两袖清风,没有钱,但是能够做好事,能够争取到好的方案,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有益,即使个人两袖清风,却能积累无量的功德。
  
  相反地,权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样,刀能杀人,也能救人;医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杀人、杀牲。所以,弄权是损福的事,损人利己,是最没有福的人。许多人眼前的福来自于损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自己占了便宜,得到好处,实际上,自己的损失更大。这是从因果观念来看,从社会互通有无的观点来看。
  
  3.福报当与品德相应。
  
  《金刚经》中「福德」二字连用者达十六次,单用「福」字者六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没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刚经》中所强调的布施、忍辱、持戒三大项目。
  
  布施之中以法布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布施相关,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种大布施,忍辱是为了利他,是菩萨行,实际上也与布施相通。
  
  俗话说「给他鱼吃,不如教他捕鱼」,也就是教对方学会打鱼、结网的技术。因为别人给的鱼,是会吃完的,吃完就没有了。如果教会他结网的技术、打鱼的工夫,他便永远有鱼可吃,永远可以生活下去。
  
  法布施所指的「法」就是观念、知识或用来生活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所谓「修行」,大家不要把它想象得太抽象、太玄妙。修行,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改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换句话说,身体的行为、心理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以佛法的观念和标准做为依据来修正、修改、修理,就叫作修行。因此,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并不一定是打坐、念经、敲木鱼才算修行。
  
  譬如说,你一不小心粗言粗语骂了人,心里马上想到:「我刚刚听了《金刚经》,我怎么骂人?」这就是修行,因为你能马上警觉到自己出言不逊,警觉自己口德不良要改过,这就是修行。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修行。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份地说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间的种种知识、学问、观念、技术、慎思明辨,以及我们突然间心灵福至的发现。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脱。洞察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生灭、因果流转,实证一切现象无非无常、苦、空,所以厌离一切现象。
  
  虽然说造了因一定会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过努力得到好结果,而且得到结果以后,还更加一层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结果在后面。可是,世间种种现象生生灭灭,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所以不真实;也因为是无常,所以会带来许多苦恼、烦恼。
  
  不但生命是无常,所有权、利、名、位、势,也都是无常的。权利名位势等虽然有用,但是难以永远保存,所以会令人产生苦恼。例如,富贵容易,贫穷难,贫穷的人一旦富贵之后,若再转为贫穷,他就受不了了,甚至要自杀了。
  
  人间所有一切的环境,不管多么美满,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花不可能永远盛开,人不可能年年十八岁,一切事都有悲欢离合,这就是世间的无常。如果知道「空」,就能够放得下,离开世间的一切现象,进入涅槃境界,不再来这世间。但也因为小乘佛教徒是厌世的,所以佛教常常被人认为是消极、逃避现实的,指的就是小乘的思想。
  
  3.佛菩萨的智慧:
  
  如《维摩经?菩萨品》云:「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金刚经》中则提到「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度尽一切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度了众生,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而起无相」-「有为」的意思是有作为、有期望、有努力,有因、有果,一切都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现世中对所有的现象和一般人完全一样,身为在家人也需要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为个人的功成名就、社会的富强康乐努力。但是,跟一般人不同的是,虽然做了这么多事,还能以「无相」来看待,了然一切现象都是空相,都是虚妄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人厌离世间,唯恐世间许多问题困扰他,所以想赶快离开,名为「出离生死」。可是,菩萨和我们凡夫相同,在生死苦海之中,也有出生,也有死亡,也会生病,但是他知道虽然生命有这样的起起灭灭,不过都如水中的泡沫浮影一般,幻起幻灭,不必去执着,也不必要惊慌,只是如实的面对和接受,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4.《金刚经》即是无上的智慧经。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为:用金刚一样的无上智慧,断除一切世间法及一切出世间法的执着,所以能够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灭境界。
  
  「金刚」的意思就是「无上」,也就是没有比金刚更珍贵、更坚强有力的东西,所以称佛教的智慧为「金刚」。「般若」指的是佛菩萨的智慧,小乘的智慧不能称为「般若」,只能称为「慧」。
  
  「超越生死苦海」有两层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离开生死、厌离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从此进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谓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扰所影响」,一切菩萨或诸佛,他们现种种身,和众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样有死有生;但是,众生是来受报,而菩萨是在度众生。
  
  有人恭维我说:「法师,你是圣人再来,乘愿再来。」其实我在生死之中受了许多的苦,至少我仍感觉到有苦,所以我不是大菩萨,但是我相信自己正在学菩萨行,是以凡夫身学菩萨行,像我这样子的人都可以学,那么任何人都应该可以学。而且,虽然自己有苦难、感觉到苦难,但不妨体会那些超越生死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的苦,而不畏艰难,他们所受的苦难比我们更多,却能够不以为苦,身心自在,我们为什么不学他们?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福与慧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或鸟的一双翅膀,福慧一定要并行。如果只是种福而缺乏智慧,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对社会无益,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来指导。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报,就等于「锦衣夜行」-穿着一身高贵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而且如果有智慧,却不把自己的智慧拿来利益他人,便是孤芳自赏,这样的智慧等于没有智慧。所以,佛教重视的是福慧双修。
  
  请问诸位:读诵经典究竟是修福还是修慧?是修慧。那么,听经是修福还是修慧?是福慧双修。
  
  诸位来听经就好像是你们自己是来接收、取得的,可是换个角度想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想:「我来听经,是来成就圣严法师行菩萨道,希望他早日成佛。」或是:「国父纪念馆偌大一个地方,如果我都不去,大概没有人会去听了,圣严法师大概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诸位来听经是既修福且修慧,但看你们的观念如何想了;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成就我而来,那就太高傲、太骄慢了。至于对我个人而言,在这个地方讲经,既是在修福,也是在修慧,所以是福慧双修。
  
  所以,做任何事都可能是福慧双修,但看心态如何、用心怎样。
  
  1.《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金刚经》)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持戒修福的人,一定要听《金刚经》,一定要接受《金刚经》的开示。持戒,只得人天福报;修福,也只得人天福报,这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们听过《金刚经》,而有「平等布施,不以选择来布施」的观念,就算只有一块钱,你的布施也可得无量功德。
  
  2.《金刚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又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菩萨于六度之中,第一应该要修布施,而且布施最容易做,有钱、无钱,有能、无能,人人都可以学布施行,人人都可以行菩萨道。但是,修了布施行之后不要住于相。这个「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相,也就是六尘相和人我相。「住」的意思,就是在乎,「不住」就是做了布施以后,不要在乎、不要放在心上。
  
  有人说:「做了布施以后,我还记得,怎么办?」
  
  没有关系,记得并不等于在乎。在乎的意思是,经常挂念着:「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应该得到回馈。」或者:「我做了好事,没有回应,我很在乎。」有这种念头,就是「在乎」,就是「住相」。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中所说的「法」,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修行的观念、修行的道路。「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一切现象,包括心理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总而言之,一切现象都叫作「法」。这句话是再度提醒修行菩萨道的人,做布施心里应该不要在乎。
  
  3.《金刚经》云:「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前面说过忍辱仙人的故事,忍辱仙人因为误会而触怒了歌利王,身体被一节一节地砍下来,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但他心中不起瞋恨心、怨恨心,为了要度众生,因此以慈悲心接受这样的凌虐。而且还能以慈悲心来看待那个恶王,以慈悲心来照顾那些宫女,这就是智慧,就是无相。凡事不以「我」为出发点,我个人没有关系,没有问题,只要众生得利益就好,这就是「无我相」。
  
  4.《金刚经》云:「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离什么相呢?主要离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实际上就是主观的我和客观的你、他,以及许多的人;还有你、我、他等许多人在时间过程中的活动。唯有不执着于时间相和空间相,能够从中得到解脱,才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愿要成佛的人,必须先离一切相。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智慧是从修福中来表现,如果你不是修福报而表现智慧,那是卖弄才华、卖弄小聪明。不需要你讲话,你却滔滔不绝;不需要你的学问,你却卖弄学问;不需要你表现你有多高明,你却刻意表现高明,这是智慧吗?不是!是愚蠢。为什么说「大智若愚」呢?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轻易讲话,不需要他讲话的场合,他不会讲;非要他讲的时候,也只是三言两语讲完,不拖泥带水,不会刻意卖弄求表现。
  
  1.《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中国禅宗有一位伟大的禅师六祖惠能,他就是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时,当下便立即开悟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执着,但还是要用你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做你应该做的事。所以这里所说的「而生其心」,生的是慈悲和智慧两种心。
  
  「无住」,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在乎,但是,仍然要用智慧心来表现慈悲心,这就是「修福」。所以,智慧一定要从修福报中来表现。
  
  2.《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段话是在强调智慧的功能。心住于法,那是有执着,没有智慧,也就是没有「般若」。没有智慧而行布施,虽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因为是「有相布施」,便会在乎能否回收。譬如有一次,一位居士给了我一个大红包,然后跪下来求我说:「师父,当你生西天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他等于是拿一个红包希望买一张到极乐世界的船票,这是「金牛」的行为。
  
  我告诉他:「我生西方的时候,你要跟我一起去吗?但是到那时,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手、没有头,什么也没有,我就这么去了,你怎么跟呢?」
  
  他说:「那我也没有头、没有手、没有身体,也跟着去呀!」
  
  我说:「当你也没有头、没有手、没有身体,哪个地方不是净土?哪个地方不是佛国?你还跟我去做什么?」
  
  他这样的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相、有为,希望我生西天的时候也拉他一把。有这种心还算是好的,念头还算是善的,想生西天总比要下地狱来得好。求生西方是一件好事,不过,以《金刚经》的观点来说,做任何好事,应该都是「为布施而布施」,布施后不求回馈、不为任何目的,这才是无尽的布施、无量的功德,也才是智慧的布施。
  
  曾经有一位居士和我谈过话以后,我帮了他一点小忙,临走的时候,他翻遍全身上下每一个口袋,最后说:「师父,我今天忘了带钱。」
  
  我说:「我又不是律师,不需要钟点费或谈话费。跟你谈几句话,是我这个和尚应该做的。你跟我谈过话以后,一定要给我钱才能走得了吗?」
  
  他的意思好像是,跟我谈过话一定要给我一笔钱,否则便欠我一份人情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其实,任何人的债都不能欠,只有出家人的人情债可以欠,如果对方向你要债,你可以念《金刚经》给他听。
  
  以智慧心来行菩萨道、修智慧行,等于是在光天化日下,一切东西都清清楚楚,不会迷惑,也不会迷乱。有相布施便是有所执着,有执着便有烦恼,等于是在黑暗之中;无相布施才是有智慧的,有智慧便没烦恼,等于从烦恼中得解脱。
  
  3.《金刚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菩萨做了福德,不应该贪着有福德、有功德。贪着于自己的福德,不是菩萨,是凡夫。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慧为中心,若无智慧,即不知空义,虽持戒、修福、习禅成定,仍不出人天果报,有了与空相应的智慧,始成无漏解脱。
  
  戒、定、慧又叫作「三无漏学」,无漏,就是得解脱的意思。如何持戒而得解脱?如何修定而得解脱?必须要和智慧相应。如果持戒而没有智慧,修定而没有智慧,来生还是在人间,最多生到天上,虽然生到天界,但天人有他的寿命,福德也有多寡的不同,仍有天福享尽的一天。天的层次相当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是享受五欲的快乐,色界天享受禅定的快乐,无色界天则住于空定,在定中相当长的时间,不受任何烦恼困扰,没有任何心理意识的活动,但是当定力退失的时候,还是会回到生死之中,还是会受到种种苦恼的逼迫。
  
  因此,持戒、修福、习定,一定要有智慧的指导,那才是佛法,否则还是和佛法不相应。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便以为自己是菩萨了,其实受了戒而没有《金刚经》所说空的智慧,仍不能出三界,根本不算是菩萨。
  
  诸位很有福报,不管有没有受戒,听了《金刚经》,接受它、认同它,便是有智慧的人。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行布施而不住相,即是菩萨道;离智慧而行布施,即落有为相,即成束缚行。也就是说,没有智慧而修一切布施,只能享福而已,不能得自在。有福,不一定就得自在,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有钱也不一定能够通鬼通神。所以,有福的人不一定得自在,只有智慧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自在。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
  
  是故《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甚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甚多。」
  
  这两段是一种比较,第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七宝来布施,第二个人则是用像恒河的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报较之于第一个人,当然更多了。可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是进一步表示,所有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也就是以开启智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布施给人,比用七宝,乃至于用自己的生命布施,功德更大。
  
  这段经文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用无量无数的七宝来布施给人,功德当然很大;用无量无数的生命来布施给人,功德更大;可是如果有人听了《金刚经》以后,深信不疑,这个功德比前面的功德都要更大,更何况听了以后,还能够写经让别人观看,还能照着其中的道理去做,还能一次一次温习《金刚经》的开示,让自己与《金刚经》的经义合而为一,同时,还能够把《金刚经》解释给别人听,那功德更大!
  
  诸位听了四个晚上的《金刚经》,你们的功德比什么都大,但如果执着有功德,便是有问题的,因为《金刚经》又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意思是说,如果真以为有福德的话,这是有限的福德,不以为有福德,才是无限的,为什么?因为如果认为有福德,你会想要回收,你会希望享受它、接受它。如果你认为没有福德,根本没有准备要回收,你的功德反而是永恒、无限的,所以是最大功德。
  
  因此,我讲了四天的《金刚经》,对我而言,也等于没有讲。虽然等于没有讲,但不是白讲,诸位确实是听到了,听到以后,应该书写、受持、读诵,还要为人解说。
  
  现在的印刷技术已经很进步,我们可以去印刷经典,可是如果大家看不懂,也等于浪费,很可惜。所以,经虽然要印,但是有需要才印,没有需要就不必印太多。
  
  还有,通俗的佛教书籍,人人能够看得懂,人人能够接受它,应该多印,用来接引更多人,这也是我们要鼓励的。
  
  《金刚经》讲座讲到这里为止。《金刚经》在佛教之中,是最高的理论,最高的哲学、哲理,它并不是讲故事那一类的经典,所以我归纳了四个主题,希望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金刚经》。像我这样的讲法,是很大胆的尝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后祝福大家福慧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
  
  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