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恐艾者是容易被忽略的人群。但比起感染者,这个群体人数同样庞大,同样值得关注,因为除了自身性格,他们的恐惧往往有社会成因,不专业的媒体报道、虚假的网络广告和信息、社会歧视、国民科学素养等等。我们专访成都的恐艾干预网专家,希望让更多人关注这一群体以及背后的土壤。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记者 雷涛)
12月1日报道 每年艾滋病日,成都的心理咨询师张珂都会接到无数QQ好友邀请,添加他的人有一个共同属性——恐艾。他们在艾滋病日注意到媒体报道,进而怀疑某次行为会感染,他们担心推油、担心口交、担心安全套脱落、甚至医院的针头……他们有的羞于去疾控部门做检测和咨询,有的测了不信结果,只能在网上疯狂搜索,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内心的恐惧。以至寝食难安,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张老师四年前开始做恐艾心理咨询。四年来,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但由于国内缺乏具备艾滋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因此张医生总是应接不暇。前不久,他向四川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递交了“关注恐艾群体”的建议书,希望将恐艾干预与官方的艾滋知识宣传结合起来,用社区化来代替个人的努力。得到了政府及专家的肯定。
面对这样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社会问题,我们该怎样应对?
“中国至少50万人恐艾,每天以200人速度增长,至少1000万人有恐艾风险。”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根据你接触的案例,中国恐艾者大概有多少?
张老师:我大概接触了超过4000名恐艾者,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对于恐艾者,这个要严格定义:一种是害怕感染经过检测后脱恐的人;一种是检测后还怀疑自己,持续恐惧的人。如果将两种全部算上的话,中国至少有50万人,而这个群体至少以每天200人的速度在增长。随着网络发展,信息呈放射状发射,稍微通过网络搜索对比,都极有可能恐上艾滋病,中国网民基数非常大,有恐艾风险的人数至少在1000万以上。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你接触的恐艾者中,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恐上的?
张老师:我接触的主要还是以找小姐高危、一夜情等行为恐上的。主要以性出轨和同志圈为主。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他们有什么共通特征?
张老师:年龄绝大部分集中在16到30岁,以男性为绝对主力。几乎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有学生、企业白领、私营业主,甚至包括公务员,但都属于至少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人群。
“艾滋病临床医生不是心理专家,不能解决恐艾者心理问题。”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作为非艾滋病专业人士,为什么要从事恐艾干预?
张老师:我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就职于某医院合作项目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一次不经意间,我的一个好朋友看了有关艾滋的报道后开始恐慌,而我在学校一直辅修心理学,以为自己能帮他,但弄得灰头土脸。他恐惧艾滋病,而我作为门外汉对艾滋一窍不通,当时就抱着一种极大的兴趣去了解艾滋病及其传播方式。第一步就是网络搜索,没想到网上对艾滋病的研究和说法远远超过了艾滋病本身,夸大、虚构的感染途径和故意渲染艾滋病的结果影响充斥着各个地方,而与之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一群恐艾的人,当时记得在性艾论坛里,很多恐友总是重复地问一个问题,焦虑痛苦的心态透过文字表达得十分真切,他们渴望得到专业知识肯定和心理干预。但很可惜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没有,当时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再加上自己又拥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或者说当时年轻人的一种热血洋溢的冲动,开始了免费的咨询服务。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不过还好,也很快找到一些规律,恐艾干预的方法也才慢慢沉淀和成型。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为什么这些问题不交给艾滋病临床医生解决?
张老师:您应该明白医学的严苛,所以权威艾滋病专家回答问题都很讲究“可能”,这是医生普遍的理念,报忧不报喜,以稳妥为准,以彰显医学的精准。但医生毕竟不是心理专家,不能解决心理问题,一句“可能性极小”,其实是对人的打击,反而加剧人的恐惧。一方面,医学上的严苛是必要的,一方面又要解决心理问题,这也正是从心理角度干预恐艾的方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这些年,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恐艾的人越来越多,记得前几年,论坛每天只有几个人发帖。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是好几百篇,而且是不同的恐友发的。而老的恐友没恢复,到处述说自己的恐艾心得,又让新的一批人恐上了。
“中国恐艾干预体系目前是一个空白,应该由卫生部组织人力物力调研。”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中国疾控部门怎么对待恐艾?
张老师:首先,恐艾干预体系目前可能是一个空白,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界定。看上去是属于医学研究的范畴,但它又并非属于病变或者感染,所以也算是属于心理咨询的门类。这种交叉的学科,就容易成为一门边缘的学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你希望政府怎么做?
张老师:其实我希望国家的有关专家能形成疑病症及恐艾症的学术教科书,疑病症的治疗现在是个难题,是各种心理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其实这个应该是由卫生部和疾控部门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进行深度调研的。我目前正在写《张老师恐艾干预日志》,主要是这几年的一些经验,包括引导很多人恢复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不少中国人,由于不理性的认识造成了恐惧的放大化。”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恐“阴滋病”甚至恐未知病毒的人群,而国外没有。
张老师:个人觉得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网络的夸大性和煽动性,夸大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和危害,虚构不真实的信息,如一年后还有检测不到抗体由阴转阳的。第二个是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社会的艾滋歧视,很多人认为艾滋是脏病,与毒品、性交易不可分离,一旦感染,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社会阴暗面,直接否定该人的人格品质而不愿意和此人接触,另外,在不很了解传播途径情况下,人人自危,害怕自己有暴露风险,诸如某些医院拒绝接受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得了艾滋病将是可怕的,人格丧失、社会地位丧失,甚至波及亲朋好友,三代受罪。强烈的悔恨和负罪感油然而生,自我矛盾的冲突显现,不断地暗示自己得艾滋可怕的后果,以至于心理扭曲到了极致。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但是这种歧视与恐惧在欧美国家一样存在。
张老师:是每个地方都存在,因为人害怕自己的生命被威胁,但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对传播途径等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而不少中国人,由于不理性的认识造成了恐惧的放大化。
“社区化地毯式的宣传中,我们忽略了人们对艾滋的一种客观认识、客观反映。”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中国在艾滋宣传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据我所知,很多人都知道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无保护性交、血液、母婴。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类似口交这样的边缘性行为是否有危险,这也是部分人开始恐惧的原因,而这些行为几乎是商业性行为的必备程序。
张老师:我觉得目前的宣传上并没有背离科学认知艾滋的本意,包括对传播途径的严格界定,只是我们在进行社区化地毯式的宣传中,忽略了人们对艾滋的一种客观认识、客观反映。对于艾滋,我们是要有效防范,但是如何有效防范,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原则上,我们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并不是让大家对艾滋病产生极大的恐惧,而是让人们对艾滋病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艾滋病到底真实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是足量的病毒进入到血液中,如何在度的范围内描述这个原理,还原知识的本质,这将是国家相关单位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从心理学的角度,你觉得告别恐艾最重要的是靠什么?
张老师:我的恐艾干预原则就是“长期持续的正向引导”,长期代表了恐艾干预将是一个比其它病症治疗周期更长的过程,持续就是频率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因为恐艾有一个反复的波动期,就是时而平静,时而痛苦万分,矛盾至极。所以保持一个持续的引导对抑制情绪的反复有明显的作用。最后就是这个引导必须是正向的,积极地,乐观的。而对于恐友,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因为情绪的反复将导致好奇心更强烈,更想去搜索艾滋资料。可是搜索到的艾滋资料绝大部分将会对恐友造成负向的自我暗示,所以还要保持三禁一找,即禁止上网搜索,禁止加群论坛讨论,禁止和恐友交流比照症状,找且只能找一个指定的恐艾干预专家进行咨询,不能进行多方咨询。
“恐艾的人那么多,一个原因是个别人装专家推销来源不明的试纸,搞不法交易。”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对那些刚刚开始担心行为有风险,或者从来没意识到艾滋风险的朋友,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张老师:我觉得担心行为有风险的必须做到三禁,否则极其容易加入到恐艾的群体中,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中或者生活中,待到度过窗口期进行检测,获得科学的肯定答案。至于没有意识到艾滋风险的朋友,我想告诉他们的是,艾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要忽略它的存在,有过高危行为的朋友,一定要去医院做正规科学的检测,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你对那些选择买试纸自测的行为怎么看?
张老师:现在恐艾的人那么多,还有一个原因是个别人装成专家推销非法渠道而来的试纸,搞不法交易。谋取暴利的人太多,更多的在于追逐利益而不关心恐友具体的治疗恢复。如果这个人是以盈利目的对恐友进行暗示和导向的话,将有可能把恐友引到非常可怕的自我暗示位置 。
如果各位恐友有疑问,可以实名注册后在在线问答版块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