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恐之明灯>>缺乏安全感会引起恐艾型神经症(恐艾症)

缺乏安全感会引起恐艾型神经症(恐艾症)

作者:张老师     来源: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9日    点击数:

    在中心的老师们针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或者说是艾滋病恐惧症倾向的恐友进行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每一个都必须要接受恐艾干预矫正脱恐的恐友,都有过乱问乱搜;如果是系统预约恐友,在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恐友的过去成长史的时候,也基本上发现恐友在儿童时期,并没有从他的父母和长辈那里得到他所认为足够的爱,又或是父母在进行孩子教育的方式采用了一些当年看似传统,但是在现在看来是比较负面性质的教养方式,比如说:对孩子弱小不懂事的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情感思维的体验,损害了恐友儿童时期的自我价值感评判,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或许恐友在没有被激发出恐艾倾向以前,可能会知道自己性格中也存在一些不太好的问题,但是因为没有影响到工作生活,就让其顺其自然了。但事实上,当遇到一个可能的刺激源因子的时候,恐艾很快就产生并且凝结,快速的形成为一种神经症,严重的影响生活了。这还是源于刚才所说的童年时那种并不能被足够认可尊重和关怀有关,这样的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在追逐着完美,或许这样让他们在工作中趋于优秀,获得领导的赏识,满足了一种自尊和被认可的需求。正是因为他们总是体验着成长史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也会形成一种基于神经症的执着性的需求。而这其中,就是我们在进行恐艾干预过程中所经常探讨的安全感。

    阿沙芬堡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K .斯耐德(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这也是恐友们为什么总是想越是去追求所谓的完美信号,却是给自己一些反噬的伤害。急我们常说的越是想学习艾滋病知识越多,越是摆脱不了艾滋病恐惧的阴影;越是想去快速走捷径脱恐,结果发现也许比以前表现的更糟糕了。这些都是一些神经症的行为主导因素。在我国,像老师的师爷那一辈,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特别是应用于我们现在的恐艾。恐艾从而导致强迫的核心关键是在于对于艾滋病的恐惧和担心可能感染艾滋病形成的一种不安全感。比如对艾滋病狂犬病或者性病恐惧形成的强迫性洗手,强迫性的去回忆在进行检测医师护士的疏忽,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安全安全的过分担心和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建立安全感也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在和恐友们共同工作,帮助恐友们脱恐的一个主要标准。为什么恐友在网络上难以脱恐,除了因为网络上不真实的信息和负面言论太多,还有就是恐友对网络志愿者几乎没有信任感。我也是为我们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建立一套临床面诊及电话辅助性的脱恐方式的架构提供了理论寻求依据。

    回过头来说,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安全感是整个心理健康的基础,而这个标准并不是建立在恐友认为自己是正常人那种生活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的参考模式上。真正的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所以当恐友在没有恐艾以前,想象一下自己是否真有那么自信,自己真的很豁达,并且有自尊,自己真的和很多人杜能建立信任的链接。或许恐友在给自己做了以上评估以后,都会摇摇头。其实基本人际信任,一种安全的氛围下,人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也许以上说得可能会相对拗口一点点,是一种较为完美的想象。那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一个人每一个时间段都是安全感稳定,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所以我们强调恐友要利用艾滋病恐惧的这么一个基点,树立安全感,并且借此摆脱自己所成长史上具备的一些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可以被预估和拿来探讨的方向,也是我们在对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进行恐艾干预的过程中所有意识的进行针对和强化的点。

    对于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然对于因为对艾滋病恐惧症合并了正常史上的心理障碍,也可以体现出以下的几个面。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实质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就像恐友总是担心自己在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时候检测出阳性,那就是一种典型的焦虑状态;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对于恐友因为恐艾而不愿意出门,只是觉得家里或者自己的窝最安全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恐艾型社交焦虑及恐怖;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特别是恐友们总是在乎自己所为的症状,并且坚定的认为这些症状都是艾滋病初期症状,或者是中晚期症状的时候,其表现为恐艾型疑病症;在感到艾滋病可能导致严重极端的后果,并且想自发性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排除分析却发现这样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失败)后仍未放弃继续进行分析的时候,就表现为恐艾型的强迫症,对于现在恐友们到处在网络上向任何人提问想获得所谓的艾滋病信息答案,并且多次反复进行求问寻求答案的时候,这样的恐艾强迫症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最后在发现不断进行艾滋病感染分析目的是不让客体丧失意志,但是努力后仍旧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脱恐方法(或者说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恐艾型的抑郁倾向的神经症。以上就是中心在进行临床恐艾干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信息,并且判断恐友恐艾的程度是到达了哪样一些程度。

    其实呢,恐友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但是反而越是这样,越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神经场中去。所以也经常在咱们的在线版块听到恐友说:医生,我已经足够努力了,并且进行了很多次的艾滋病检测,为什么我还没有脱恐,咱么办。又或者说,请老师赶快给我一个真正快速的脱恐方法,我想要去脱恐。事实上呢,基于神经症的问题,计算告诉您了,您也不一定当场就能执行,并且快速时间段内就获得一个可以被评估的指标。

    举一个咱们在进行恐艾干预脱恐的案例,感觉到这位40多岁,且在北京职权部门工作的人,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未来发展。但是在进行一对一预约沟通的过程中,就获得以下的信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以至于在一次情绪爆发以后去了北京某服务会所找了小姐,恐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提出,他恐艾真的是因为找了小姐吗?或者他真正的问题是找了小姐么,显然并不是仅仅是找了小姐这种浅层意识这么简单。

    基于我们中心对恐艾症恐友的临床干预,获得了安全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将应用于恐友的脱恐干预过程。对于安全感,张老师提出了一些假设:人的安全感是一种本能保护,其有一个支持需求值。但是人本能需求过度以至于没有与之匹配的支持值。从而对可能出现对身体心理危险或风险的预知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