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性艾轶事>>中国“南丁格尔”王克荣:为艾滋病患者24小时开机

中国“南丁格尔”王克荣:为艾滋病患者24小时开机

作者:姜雪颖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0日    点击数:

    她的手机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救热线,安抚了无数位艾滋病患者的焦虑的心情;她接触、护理艾滋病患者已二十余年,2005年获评“贝利·马丁奖”(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她获得第44届南丁格尔奖。

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9月6日,在国家卫健委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情况介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克荣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我的手机中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从最初的几个、几十个、到现在的上千个......”她每天24小时为艾滋病患者开机,就怕患者有急事因为她知道,一次安抚、一个咨询就有可能挽救一患者的生命。

  35年来护理5万多位患者

  王克荣回忆起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时,班主任找她谈话,说班里有两个传染病医院的名额,但几个同学都表示坚决不去。

  “班主任来问我去可以吗?因为我是中医院的代培生,从来没有想过去传染病医院,”王克荣刚开始迟疑了,但她想到自己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实在没人去,我就去吧!”

  就这样,王克荣与传染病护理工作结缘。35年来,她护理过27种传染病患者,近5万多人。

  满嘴是血的艾滋病患者咬住我的手

  1997年,王克荣开始真正接触艾滋病患者。

  “进入病房时,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回想起刚工作的情形,王克荣坦言自己也很紧张,“曾经有一位艾滋病患者突发癫痫,咬破了自己的舌头,满嘴是血被送到了医院。抢救时,就在我给患者塞牙垫的瞬间,患者癫痫再次发作,一下子咬住了我的手,当时感觉到钻心的痛,双层手套也被咬破了,上面全是血。”

  处理好患者后,王克荣立即到洗手池进行冲洗,发现手指上虽然有两个深深的牙印,但没有破皮。她消了消毒,继续投身到抢救工作中。

  王克荣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艾滋病患者所承受的社会歧视比较严重,患者本身容易反复机会性感染,“随着病情越来越重,我们只有对症治疗和护理,尽可能帮助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  

  王克荣的手机从不关机,随时接听艾滋病患者打来的求助电话,并在工作之余陪艾滋病患者聊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她也成为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与此同时,王克荣不忘在专业领域探索、研究。2002年,王克荣利用在英国学习的机会,了解了英国相对成熟的艾滋病门诊护理基础。回国后,她创建了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强调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教育者、管理者、咨询者、培训者的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由她撰写的艾滋病护理常规、提倡双人采血法等论述,也成为我国早期艾滋病护理的规章制度。

  北京红丝带之家每年接待患者、家属上万人次

  据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北京红丝带之家的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2005年1月5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北京第一家专门从事艾滋病综合关怀的社会团体。自成立以来,北京红丝带之家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累计已超过2万人,常驻志愿者达300余人。

  “有许多我们帮助过的病人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包括之前之前提到的那位癫痫发作的患者。”王克荣介绍,目前,红丝带之家开办了热线电话4000681221,每周开放六天,每天开放八小时,每年接待患者和家上万人次。

  “所有志愿者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他们是艾滋病患者的陪伴者、支持者、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王克荣告诉记者,现在红丝带之家团队已经非常成熟,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王克荣相信,今后北京红丝带之家将更加专业化,向着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