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珂,从事艾滋病防治宣传和恐艾心理干预工作十七年,接待了不少防艾组织介绍来恐艾中心学习的艾滋病恐惧症恐友们,发现大家之所以恐艾,并不是大家真的存在艾滋病感染风险,而是受到刺激后在网络上疯狂学习,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碎片化难以整合,形成的恐艾心理认知偏差。以下是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及解决方向,这些认知偏差往往加剧了恐艾恐友们的焦虑,需针对每一个恐友在认知方面矫正和破除惯性思维壁垒才能转向恐艾心理干预,建立足够稳定的安全信号最终实现脱恐。
我们将根据恐艾中心十七年的干预经验划分几类恐艾误区供各位恐友参考学习,比如有对传播途径的误解,有检测与症状的认知偏差,有心理防御机制运用的错误,有对自我处于恐艾程度的不客观,也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内化和恐艾脱恐方向的错误。我们要彻底脱恐一定要进行恐艾认知矫正和重构。
最常见的误区是对日常接触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恐惧,认知偏差的恐艾朋友们误认为共用餐具、握手、蚊虫叮咬等非体液接触行为会传播HIV,甚至将皮肤接触或公共设施使用视为高危因素。事实上,HIV仅通过血液、性分泌物及母乳传播,日常社交行为无感染风险,按照陈晓宇老师发表在恐艾中心微信公众号上《陈晓宇谈恐艾心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伤口接触难以感染艾滋病》里所讲的,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较大较深的开放性伤口,无法形成体液交换,难以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很多艾滋病恐惧朋友因为性而恐艾,便将性接触行为的风险显著夸大,过度担忧边缘性行为,如科学戴套未破未脱的行为,以及被动KJ行为等感染概率,忽略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其实大家一定要记住,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阻断病毒传播,无破损脱落则无需恐慌。在心理学层面,有的恐友会将性概念泛化和放大,但凡觉得有点与性相关的事物,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比如张老师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四川某地的一位初中生,在回家路上踩到了一个用过的安全套就开始担心将病毒踩到带回家让家人都感染艾滋病。后来其母亲陪同他来成都面诊,沟通后才发现是他认为踩到安全套也算一种性接触,会导致艾滋病感染,在精神分析层面可能是一种性压抑的外放,在认知行为层面就是心理认知出现了扭曲构建。
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大多短时间脱不了恐还存在着窗口期焦虑泛化,很多恐友从网络上机械记忆“4周,6周或3月”等时间节点,忽略窗口期本质为动态范围,网络上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对于艾滋病检测排除期结论也有差别,恐艾群体接受了大量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无法进行科学筛选。要改变窗口期焦虑泛化的最重要方式为,认定一位专家老师,对他尽可能的去了解熟悉,也让对方细致了解您的行为及性格和成长史,排除您身上可能影响艾滋病检测窗口期的例外因素后,给您一个最终结论作为您认定的绝对排除期,一旦确定该结论,就请不要再轻易更改自己对窗口期的参考标准。
如果很多恐友并没有找到一个建立良好恐艾咨询关系的老师,那就请使用普遍理论,按照目前艾滋病窗口期核酸,三代抗体试剂,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窗口期对应窗口期为一周,两周和三周可以基本排除艾滋病感染,在窗口期的范围扩大两倍,即可排除艾滋病感染,过度延长检测周期无意义,徒增恐艾心理创伤。
很多恐艾恐友自从恐艾以后,便开始产生躯体化症状,且对躯体症状灾归因错误,将普通感冒、皮疹等生理反应视为艾滋病特初期异性症状,并且在网络上不断看到相关的故事文章和信息,形成自我暗示循环。其实对于HIV急性期症状需结合高危行为史判断,单纯症状无流行病学依据时不具参考性。可能有的恐友会觉得为什么以前不恐艾的时候没有症状,现在一恐艾症状便特别多呢,其实每一个人只要想去内视自己,就会发觉某处总觉得存在着一定的不舒服,当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症状论的信息时,不自然的就会暗示自己,让自己觉得好像是有那么一些不舒服,多重暗示下,这样的不舒服便成了症状集合。
在恐艾心理问题上,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们还存在着概率认知失调,即使感染概率无限趋近于零,仍陷入“万一”的假设无法自拔,放大极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权重。这时候恐友们一定要在恐艾心理的指导下进行训练,需区分客观风险与主观恐惧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分析切断非理性联想链。很多恐友还会陷入检测依赖与强迫循环,一个在恐艾前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在恐艾的过程中不断变成了一个焦虑强迫的人。
网络上不具备掌握核心恐艾干预心理知识的途径,更多是宣扬检测到不恐为止,很多恐友便将检测周期视为脱恐的唯一方式,检测的时间越长越准确,检测的次数越多越准确,将反复检测作为缓解焦虑的唯一手段,形成“检测-短暂缓解-再恐慌-再检测”的强迫模式,习惯成自然了就难以改变。其实科学方法是,在认定的窗口期检测后为阴性,过几周后还存在着恐艾情绪和担心万一时,应转向恐艾心理干预,而非通过检测次数验证获取安全感,这类安全感称之为相对安全信号,其本质是不稳定的。所以很多恐友在检测以后焦虑缓解,但是并没有最终解决恐艾的防御模式,选择转移注意力逃避维系一段时间的安稳,但又有可能因为一个新的刺激源开始出现再次恐艾情绪,即恐友们所说的复恐。
目前艾滋病可防可控,已经不是原来所说的绝症,恐友更多是对艾滋病污名化引发的恐惧投射,受社会部分人群对艾滋病歧视的影响,将如果感染后果等同于社会性死亡,加剧病耻感与自我否定,从而形成极大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张老师的预约咨询者为例,很多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明显的自信心不足,对未来没有什么太大希望,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失败者的角色。其实通过恐艾心理认知的调整,去区分疾病医学属性与社会偏见,正视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已显著提升的现实。通过恐艾干预心理方法,调整认知,在不断的脱恐进程中增加信心,直至完全脱恐。
恐艾中心想在文章的结尾处给咱们中心亲爱的艾滋病恐惧朋友一些建议,大家如果要想彻底走出恐艾症,一定要注意消化这几个方面。第一,摒弃碎片化的网络搜索和见人就问的模式,系统学习权威机构发布的艾滋病传播机制、检测标准及防治进展,同时在恐艾中心上学习系统的恐艾心理方法。第二,明白脱恐不是靠简单的安慰和绝对的保证,在恐艾心理老师的引导下,识别自动化负性思维,学习心理方法调整防御机制,中心会常用通过暴露反应预防去打破恐惧和回避的循环。第三,参与专业恐艾干预脱恐互助小组或接受恐艾心理干预一对一,减少网络碎片信息摄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立稳定完善的脱恐系统,在与恐艾老师建立固定持续的咨询关系以后,将焦点从"消除感染风险可能"转向"处理焦虑强迫本质",通过恐艾中心的心理干预重建安全感与认知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