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大家提到体内和体外,我感觉这两个环境对于病毒来说,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吧,老师
是不是应该具体的说就是血管之内,算是对于病毒是体内,血管之外,都不是。
举个例子,比如阴道、尿道、口腔、消化道、肛门内,其实都不是体内环境
只有当病毒,直接进入血管内,足量的,并且找到他们可以攻击的细胞,才可能感染。
类似于飞溅、飞沫这种,到了人的伤口,一个是不够多,另一个是怎么能进入血管,所以很难感染。
我今天上班,可能遇到吐痰的情况,有飞溅到嘴上或者嘴里,因为刮风,嘴上轻微的一凉,看到大概2、3米远处有人刚吐痰了。
我想问一下老师,痰和咱们平时说的口水不传染,算不算一类。
其次就是飞沫,很难足量。
第三就是,进入口腔,算是人体内,但是对于病毒来说,这个环境不算它需要的“体内”对吧
想了半天,既觉得没事,又担心偶然,心里还感觉恶心,自己看到对面有吐痰的,为什么不赶紧跑开。
张老师:您好,是的,医学其实很精深,所以很多恐友在看了表面的字面意思反而理解不透或者理解错误,这也是老师认为针对于恐友的问题,尽可能详细的回答的一个原则。当然另外界定这么一位志愿者是否对您负责,也不是简单的看一下问题或者浏览您的问题,立马回答您一个不会或者区区几个字。这不满足一个作为对患者服务的基点,作为心理干预同样也不是这样的基点。所以对于医学历来都是强调的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深的去了解一些信息,包括大家现在去医院也是,如果医生都是简单的流水化作业,问您两下就开药,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良好品质的医生。老师以前有一位医生恐友以前没恐的时候就是流水化作业,现在恐了恢复了变得十分有爱心了,每次都会多问多观察多关注,对于病患的诊断会更准确。自然也获得很多良好的口碑。所以老师为什么希望大家尽可能在每次留言的时候最好将自己的信息多写清楚点,以方便老师全面的进行判断,就内部环境来说,指的的不是误区中的人的口腔,包括肛门阴道或者尿道,眼睛,主要指的是黏膜破损下方的深度组织。是的,您的这个理解很正确,老师也经常在电话里面给恐友们说这样的一个误区,您说的正确,必须要攻击寄主才行,寄主不是人,病毒的寄主就是细胞,而且又对应性的细胞。有的攻击单一的细胞组,有的攻击多样的细胞组。对于您吐痰,您是属于心理问题了,因为觉得恶心不一定就会感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人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总是去这样思考,将两者并行合并,造成了错误的判断。飞沫完全都不是血液,以唾液为主,又不是非典,哪会通过飞沫传染呢。最后一点您又是一种常规性思维的错误,我们不是如果不做什么就不会怎么样,而是我们做了什么才真的就这样,好好下来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