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好,最近听说您要外出几天,那么我现在留言或许不是时候了,首先感谢您,在中心学习后,加上我去三甲医院检测和正向引导,基本上不去想那些恐怖的事情了。今天来,就是探讨一个问题,不知道这算不算乱搜乱问。1年前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那时热播的医疗剧《产科医生》。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剧里面的医生接受了一个HIV感染的孕妇,要给她生孩子。因为意外,(产前子痫)就提前接生。本来一切都很正常,突然意外发生,男主角在给孕妇缝伤口时,接盘被打翻了,手术刀掉下来了,含有HIV的羊水撒了一地,女主角为了保护男主角,将男主角推开,自己跪在羊水里,(剧里面防护措施还算可以,有防护镜什么的),防护镜掉了,羊水进眼睛里了。这时,医生们全都慌了,就着把女主送出手术室,用了阻隔药物,而且还抽血。当我我看完这集之后,心里是有点恐,不过我想:我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从没有去那种地方,我是处女,我很干净。就没什么。看完这集之后,我也没有乱搜乱问。时隔一年之后,想起在中心学习,在结合这个剧,我觉得出现了一个BUG.剧里面怎么能够服了阻隔药物就去抽血去测HIV呢?窗口期的概念去哪里了?一般都是发生高危,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去检测吧。这个和高危应该是一个原理吧。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为应该不会感染。当然辩证看问题:这只是一个剧而已,为了增强戏剧性,放进这个狗血的剧情也不会怎么样。但是,这是医疗剧,偶尔看点医疗剧,知道一些疾病常识也是可以的吧。医生护士和我们平常人不一样,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所以比起我们,医生是职业暴露,要恐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真的现实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是特别特别特殊的情况下,应该是先服用阻隔药物,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做检测吧。不知道我这样分析对不对,看完之后我也没有乱搜乱问窗口期的问题。剧里面是直接用了阻隔药物后就去抽血,然后就阴了,包括那个出生的婴儿也阴了。
张老师:您好,是的,老师后天就要去北京开学术交流会了,所以时间又会变得非常非常少。没事的,老师能够尽量帮助您的,老师会帮助您的,但是对于您有没有效果,由您自己决定。就像老师的系统预约恐友,恢复率高达九成以上,那就是因为自己对于老师的信任,和是否以老师的思维进行替代,慢慢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不过不管怎么样,建议不要多问不同的人,问的越多势必会有一些不好的问题会被泛化。对于您所说的这些事件,老师觉得就当电影看,是的,对于检测那肯定不是当场检测的,肯定是需要窗口期后,国家对于临床暴露要求要检测到三个月以上肯定也是有他的科学性,不要随意去刷新窗口期,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一方面还有就是阻断药物的大量服用会影响窗口期。对于婴儿,现在的科学技术,有效阻断的话是可以产生不患病的婴儿的,所以不得不感慨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