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防艾动态>>高校艾滋病激增:“性教育”该不该设“红绿灯”?

高校艾滋病激增:“性教育”该不该设“红绿灯”?

作者:邢楠     来源:华语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0日    点击数: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2015年的最新数据,近两年来,北京每年新增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达100多例。梳理数据,发现艾滋病对校园的威胁堪忧:上海市2015年11月30日新闻通气会消息,上海2015年报告学生感染者92例,同比上升31.4%,其中88%为男男同性性传播;据湖南省卫生计生委2015年11月29日消息,湖南省2007年发现学生艾滋病感染者4例,至2015年累计已达536例,其中2014年138例、2015年154例,是2007年的38.5倍,男男性传播占69.6%,其他地方如浙江的杭州市、广州市等,这两年来的数据也是相当惊人。

1.目前高校艾滋病防控的情况?

江初:目前防艾形势严峻,从2011年至2015年,海淀区高校新报告学生感染者年均超过20例,近两年增幅加大,仅2015年前10个月,新发现感染者就达到60例,累计已近200例,男男性传播达60%以上。疫情快速上升的原因:第一,可能在学生中艾滋病的传播速度的确在加快,但具体数字难以掌握;第二,近几年政府对艾滋病的检测手段、检测频率都有提高,发现的能力提高了;第三,政府加强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自觉去做检测的数量增加了,也增加了检出的几率。

夏国美:现在传播是艾滋病传播最广的途径,而且大部分是男男性传播。在高校确实有很多,这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经过30年的发展,很多人以为艾滋病不是绝症,有很先进的手段治疗,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慢性疾病,不可怕,所以预防的警惕性也下降。也有些人认为,性只是个人的行为问题,不一定会带来这么可怕的后果,有侥幸心理。也有人认同多性伴,认为人的一生不是只有一个性伴侣,这样一种价值管的变化也是导致这个疾病上升的因素。

 

2.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

江初:尽管安全套很有效,但“预防艾滋病”与“使用安全套”二者依然不能划等号。因为它不是100%。因为,第一,安全套的质量是否100%合格?第二,是否每一次性行为都按规范使用?第三,使用安全套,肯定涉及道德的因素,比如一个感染者,他(她)是否会本着为自己也为别人负责的态度使用安全套?据目前了解,无论是男男同性性行为还是异性性行为,肯定没有100%都用安全套。就像开车一样,你车技越高超、汽车的保护功能越齐全,可能开车就越肆无忌惮。你掌握了防控知识,一方面可能保护你,但另一方面,可能觉得自己能保护自己了,会更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知识”也是一把“双刃剑”!毕竟艾滋病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传播的,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有些专家认为,艾滋病“只存在‘高危行为’而不存在‘高危人群’”,但事实上,实际上“人群”是按他的“行为”来划分的,因为我们通常说“性服务工作者”是“高危人群”,是因为他们做性服务的工作是高危的,还有吸毒人群是高危人群,是因为他们有吸毒的行为,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些行为是高危的,所以这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

夏国美:任何疾病的预防都没有绝对的,但是在艾滋病预防的手段上应该是绝对的,就是不能有相对心理,任何侥幸心理都是要不得的。艾滋病防治的“红灯”首先就是性行为的安全性,一是不要随便发生性行为,如必须发生一定要确保是安全的。社会是不可能限制一个人的性行为的,这种限制主要是靠人的自觉,所以不提倡未成年时发生性行为,因为你不能对你的行为负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血液、母婴和性,如果你不接触这三条,是不可能被传播的,这里面性还是最重要的,完全是个人的行为问题。

Damien lu:对于同性恋这样的性少数群体,如果他的心理状态不好,自我认知不好,他就不太会考虑保护自己,在与别人有性接触的时候,怕对方觉得没有信任感,怕对方觉得自己挑剔,就做不到要求用安全套。

邵一鸣:同性恋有感情成份在,他们的“亚文化”就是说“你要防我的话,你就是看不起我”,这些同性恋内部的“亚文化”不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林志敏:从病理学来讲,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是有效的,但是从更广义的生活来讲,应该倡导一种绝对安全的行为方式。什么是绝对安全?就像我们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这是绝对的规则。但从相对角度来说,如果路口没人的时候,车子开过去可能也没事,但很有可能突然出来一个人或一辆车,就出事了,这样的安全只是侥幸的安全,不是绝对安全。迁移到艾滋病传播,这其实是一个哲学命题,什么是绝对?既然是性行为传播,那么,什么样的性行为会传播,把它彻底杜绝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我们总是去迁就人的坏习惯,就像过马路也迁就人的坏习惯一样,执法不严,事故也就频频发生。同样,疾病防控不像执法那样严格,这里就会漏洞百出,疾病还是会传播开来。我认为,安全性行为就是把性行为规范到婚姻里,从绝对意义来讲,只有在婚姻以内的性行为才是安全性行为,除此以外都是不安全的,只是相对的安全,没有绝对的保障。

3.性教育该重视科学还是道德?

江初:有了知识,有可能为防控艾滋病提供帮助,也可能更放纵自己的行为,因为绝对自己能够保护自己,就更多地接触这些行为,更放纵自己。尤其是有少数人群,在知道自己感染的情况下,更加不用安全套。疾控中心曾接待过一位高校的男性,明知自己感染了,还频繁与别人发生性行为,且不采用保护措施,直到某一天,这位男性“良心发现”,才到疾控中心来“自首”。这样让我们的预防工作很被动。假如一位感染者恶意传播,他传给10个人,而这10个人中只要又有一个恶意的,他再传播给10个人,经过十个轮回,所传播的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夏国美:我们从1987年开始开展性教育,当初的教育实际是比较保守的,如果当年的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今天他们就可以很好地面对自己孩子的性教育,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全面、系统的性教育要区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教育,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性意识,孩子不会想很多,而是很自然地接受。在有了性意识以后,应该进行性的人文教育、性的伦理、心理教育。教育分年龄段实施很重要。

4.国外性教育有哪些模式?

石国亮:西方的性教育模式分为5种,第一种“安全性教育模式”的出现,主要在欧洲,二战以后,经历了思想解放、性解放运动,堕胎、少女妈妈、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激增,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开始采用“安全性教育模式”:你可以有性,但要对一个性伴侣忠诚,如果要交换性伙伴,请使用安全措施。第二种“纯洁性教育模式”或称“禁欲性教育模式”,倡导婚前守贞,主要在美国和日本。据统计,在美国有政策开展性教育的公立学校中,86%的学区提倡禁欲教育,其中35%的学区以禁欲教育为性教育唯一内容,为什么?也是因性解放、性自由运动导致的青少年性问题居高不下,民众不满,一些民间组织积极推动“纯洁性教育”。在1994年大约有21万美国青少年签署了立约卡,拒绝婚前性行为,此运动遍布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第三种“家庭性教育模式”主要在英国,以家庭倡导的理念为主,学校如果要推行性教育课程,需要家长签字授权。第四种“同伴性教育模式”主要在澳大利亚,是通过同龄人互相影响,倡导性道德、性健康。第五种ABC性教育模式即“全面的性教育模式”,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A、避免婚前性行为;B、对配偶或性伙伴忠诚;C、如果有多个性伙伴,请使用避孕措施。

5.性教育应该倡导什么样的原则?

夏国美:“性教育”第一应该是“有益”的原则,对年轻人应该是有益的;第二应该是“尊重”,不是强加的,而是他想要的。最重要的是“无伤害”原则,不能因为这个教育产生不利因素。发生性行为时的“你情我愿”和“互相负责”还是有区别的,仅仅情愿而不负责任地发生性关系,最后会带来伤害的。如果婚姻不能保证不发生婚外性行为,婚姻也不是保险箱。所以,一定要有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的态度。传统观念认为“性行为应该在婚姻里进行”,很多认为传统就是不好的,这其实是误解,很多传统观念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如果人们都把性行为规范在婚姻内,就是预防艾滋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可以保护每个人。所以一些好的传统观念不但要保留,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如果在教育强调这一点,很多年轻人也可以做到高度自觉,就不会轻易和他人发生性的关系。

陈一筠:人类的两性关系从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繁衍的需要,到满足心理、精神、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民族在摧毁了“婚姻”模式、倒行逆施的情况下,还能持续地兴盛、发展。很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研究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族群如果极端性自由、过度性开放,这个族群不会长久兴盛,最终都是衰落和绝灭。尽管西方进行了一次次改革、实验,如美国的性解放运动、群居公社等,总想找到替代“婚姻”的模式,但都发现走不下去,上个世纪的性解放、性自由运动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离婚率激增、家庭解体、青少年犯罪上升、性病、艾滋病发病率猛增等。所以,在西方国家一波又一波性开放运动后,开始倡导回归家庭,联合国还设立了“国际家庭日”,以挽救家庭、保护家庭,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多听一听西方人反思的声音,因为一个运动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它的影响。西方人走过的路我们不要亦步亦趋,要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性关系应该是两个人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在人类发展长河中以“婚姻”的形式固定下来,当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6.“关爱艾滋人群”与“预防艾滋病”是什么关系?

江初:疾控中心进入学校开展预防宣传工作,包括设置安全套发放机,都需经学校同意。假如学校不清楚疫情,那你怎么去得进入呢? 所谓‘自由权’或‘隐私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作为防疫部门,我们肯定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健康安全,要对‘健康权’负责,而在防治性病、艾滋病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侵犯你的隐私。比如你自己不愿说,也不允许我们对外面任何一个人说,如果我们尊重了你的人权,就侵犯了其他人的健康权利。当然,作为防疫部门,肯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比如通报学校时,不会具体到某个个人,而只是通报数字。

夏国美:我们关爱的是“病人”,不是“病”。“病”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要打倒的。所以,让“病人”去看病、包括对“病人”进行限制,实施控制疾病蔓延的措施,这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关爱。病人的权益是更应该受到保护的,我们尊重他们的权益一方面是保护了他们,一方面是更有效地保护了这个社会,因为得到尊重的艾滋病病人,不会恶意地、故意地去伤害他人。往往他们受到太多的歧视,他们心里产生恶化,才会想到去报复他人。

林志敏:保护和预防,自由与限制完全是一个融合的关系,因为要防止艾滋病,所以在性领域里建立红绿灯,这正是尊重人格的表现。然而,现在有个误区,批判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就是对他的侮辱,其实不然。对错误的、传播疾病的生活方式的批判,正是对人的尊重。现在我们把纠正人的生活方式和贬低人格混为一谈。所以,我们要建立新时代的伦理观,建立卫生的伦理观,才能杜绝艾滋病的传播。

7.预防艾滋,“性教育”能做些什么?

林志敏:教育始于家庭,性教育,一定要从家庭开始。在孩子的性征还没有成熟时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对他日后的性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性以后用的好,就会幸福,用不好,就不幸。人类自古以来就在“食”和“色”之间徘徊着。我们从小教育,小朋友喜欢吃、喜欢快乐,这个快乐是延迟满足好还是及时满足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养成一个素养,就是什么样的需要是必须马上满足的,什么样的需要是可以延迟的。人处理性欲和小时候的欲望是一样的。弗洛伊德也发现,人长大后所有的欲望都是和小时候的习惯联系起来的。中国国学里孔子也说“无欲则刚”,任何人都需要吃、都需要性,但是这个性放在什么位置上满足才是真满足,怎样安排,这需要人有意志力、有理性,对自己有周全的考量,像这种考量、理性,都是需要从小安排的。特别是性教育需要养成一种星期,能延迟满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就好比在交通时要“红灯停,绿灯行”,要好好告诉他们“自由”是什么?人类的规则,是怎样从生死中归纳出来的?在“性”领域建立“红绿灯”,养成不随“性”所欲的好习惯,并且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面对“去道德化”的所谓“自由”、“权利”。其实真正的权利就是要保护自己,自由就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生活,以史为鉴,追求成熟,养成用头脑管理身体的习惯,这样的性教育才是成功的性教育,才能真正杜绝通过性来传播的疾病。

夏国美:学校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这个教育最好从幼儿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这样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以后有很多问题可以直面对待。对家长来说,要理解支持学校的性教育,有的家长不愿意学校跟孩子说这些。面对这样的压力,很多学校就采取回避的态度。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把性教育纳入到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其实像吸毒问题、少女欺凌问题都可以纳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尊重生命,这也包括枪青少年预防自杀的教育。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这样的教育对整体的社会文明的提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有这一点,性教育就会获得成功。

8.疾控中心及社会团体机构在做什么工作?

江初:北京每年要对男男同性恋者、性服务工作者、吸毒人群要进行定期筛查,提供免费咨询,把确诊感染者介绍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要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如性伴联络,提供检测。对吸毒人群,要求他们不共用针具,如果需要针具,疾控中心还可以提供清洁的针具。这有时和公安部门有点矛盾,但疾控中心是从防病的角度来考虑。对艾滋病感染者家庭,尤其是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的孤儿,还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包括对母婴感染途径的阻断,使下一代不受到感染。

 

 

想更好地利用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官网脱恐的恐友需要了解网站每个模块对应的核心功能,请“点这里

 

单位: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针对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进行恐艾干预恐艾援助的社会团体

口号:打造艾滋病科学防治官网/建设专业艾滋病论坛/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促使恐友脱恐吧

服务对象:对艾滋病初期症状/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图片/艾滋病检测存在误区的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官网概述: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官网分恐艾干预恐艾援助板块及恐艾吧在线答疑板块,恐艾干预笔记和音频,实地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图片,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上艾滋病专家针对艾滋病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防艾心得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核心资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