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恐之明灯>>恐艾都是从百度开始的 此言差矣

恐艾都是从百度开始的 此言差矣

作者:张老师     来源: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4日    点击数:

很多恐友现在迟迟脱不了恐,就把锅甩给百度以及百度恐艾吧。其实此言差矣,我们是不太认可的。哪里都有善良的志愿者,哪里也都有无恶不作的恐怖分子。不能说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说都是百度害了我,从而迅速产生虚伪的“熟悉关系”。其实这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过去错误的脱恐方式行为(非科学恐艾干预的方式)找一个可以原谅自己的理由。当然因为百度在过去几年的确在医疗问题以及广告引导问题上做得过度了点,很容易引起糟点。那么恐艾都是从百度开始的么,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百度,也许还有千度,甚至千百度,同样是搞搜索,一样可以毒害大家的思维。而且就算是大家喜欢用知网或者万方等,也同样面对着网络矛盾信息的疑惑。所以不是说百度把人害了,而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直接去医院当面向医生求诊,网络上的问询总是隔层纱,信任度极其有限。也引起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安全迫切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故而产生了期望差。就像前一段时间爆出某知名医疗网站的“医生”竟然是自我聘请的文字工作者进行答疑,这更加引起很多安全感不够的患者,变得更加的敏感猜忌,这反而和恐友们期望获得的绝对安全感有差距。

我们在做恐艾干预工作中也和很多国家疾控,包括地坛佑安医院的顶级专家有过交流,都表示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缺乏的不是知识,而且基本是恐得越着魔,艾滋病知识的累积程度反而越高,甚至有的问的问题,专家们都不太清楚。毕竟专家们都术业有专攻,艾滋病单纯只是三个字,可是其涉及到具体分类的学科多之甚多。比如说传染病医院负责艾滋病患者的治疗,疾控中心负责各种艾滋病感染风险的研究统计以及VCT咨询。看似简单的三个字,这涉及到的数据复杂,门类众多。而恐友们又总是纠结于流行病统计大数据的完美,这又恰好激发了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和“恶魔”的对抗。就像每一个心中都住了一个天使和魔鬼,让他们进行对抗的结果就是“神仙”打仗,本人遭殃。

前一阵子在恐艾干预心理网的QQ群上,总会看到有人的个性签名写着什么“百度查艾滋真坑人”,“看百度容易恐艾”,“恐艾的没事别百度”,“不要在百度查询艾滋”。甚至有时间还会有大量“百度害了我的言论出现”等等。我们觉得这样的发泄仅仅是给自己找归因,其实无论是什么搜索平台,自我的知识体系都不稳定还要强制填鸭式的去搜索,那几乎都会导致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遇到本身自己也是非科班出身,知识体系来自于网络的“网络专家”。一些核心艾滋病知识点,或者在业内都广泛认同的结论,在恐友圈子都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言论了。

所以不是说我们去抵制百度,而是首先明确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如果需要知识,就去医院或者疾控当面找医生,医院可能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疾控是VCT免费支持,认准哪里就去一家,不要交叉咨询。像我们作为业内的,对各类知识的矛盾性有自己的理解和倾向(如果不理解矛盾,可能首先恐艾疯掉的应该是疾控专业医生和传染病医院的专业医生),然而对于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却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辩证性。其次就是要学会着去了解对方,逐步建立信任的体系,这个特别是对于心理脱恐十分重要。如果一味在网络上去咨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神,先海阔天空吹牛一阵子,获得一个舒服的反馈。可是因为没有信任的根基,那么这样的舒服感觉或许只能维持很短一个时间。为什么说脱恐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而非像去疾控或者医院进行艾滋病检测那种瞬时愉快感,这就是一个彼此真实身份的了解和信任感的累积。但是这个也不能说又把责任单纯推给了百度,毕竟网络这个大环境,有他的便利性,可以快速解决一些东西,但是同样也存在了其根本性的弊端,缺乏现实环境的安全感。

恐友们该怎么去脱恐,更多是结合自己的性格人格以及经历,评判一下自己艾滋病感染风险,以及自我的安全感是否满足等等,给自己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规划。可千万不要去靠感觉,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把艾滋病这“几个点”研究清楚,我就立马脱恐。就像恐艾干预的很多恐友在写自己的心得一样,当弄清楚这个点,本以为可以摆脱艾滋恐惧的困扰,没想到又来几个疑惑,源源不断。这其实就是最常见的脱恐误区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