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专家之声>>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艾滋病恐惧症需要心理干预

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艾滋病恐惧症需要心理干预

作者:王绍礼     来源:回龙观医院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1日    点击数:

    过分的恐惧导致心理异常继而产生很多临床恐艾症症状

  就临床表现看,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特定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实际上艾滋病只是一个刺激源,其表现为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继而泛化到其他更多有损社会功能的综合性心理障碍。很多临床上表现出来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开始都不觉得自己是急性心理障碍,纷纷将治疗艾滋病恐惧症的希望寄托在了艾滋病科的医生身上,最终延误了病情,由此发展成了慢性心理障碍,变得更难以治疗。

   发展成为慢性心理障碍的恐艾干预治疗周期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部分严重的案例需要配合抗精神类药物共同治疗,治疗周期可达到几年以上。 

  恐惧,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但过分的恐惧却是一种心理异常。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往往有疑病症状,且伴有情绪、行为异常,甚至出现某些艾滋病的症状,尽管看遍名医、反复检查,最权威机构的结论仍然无法让他们放心,还整日奔波在各大医院及检查机构之间,以致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生活。这种心理异常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种: 

  恐怖倾向:过分担心自己染上艾滋病,因此避免一切可能被感染的机会,回避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者整日不敢出门,甚至不能听到“艾滋病”这个词。  

  强迫倾向: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被传染艾滋病,平时总小心翼翼:反复洗手,一年四季出门必须戴口罩、手套,外出回家后必须洗澡甚至全身消毒……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为此苦恼。  

  焦虑倾向:由于担心自己会得艾滋病,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有时突然莫名的紧张恐惧,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出汗、烦躁不安等症状,感到大难临头,自己马上就要完了。  

  抑郁倾向:长时间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常常自责。找寻大量的艾滋病专家,也无法脱恐,前途悲观绝望,甚至产生自杀观念、行为。 

  道德与本能的斗争让身心备受煎熬 

  分析艾滋病恐惧症的发病原因,有自身人格特征和知识方面的内在因素,也与患病者的经历、行为等外在因素有关:  

  ——人格缺陷。这个人群往往有其共同的人格特征,即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分关心。因为艾滋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使得这些人更容易患艾滋病恐惧症。      

  ——知识缺乏。某些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认为只要与艾滋病毒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高危行为。有婚外性行为,且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三陪女或是发廊女等。一方面,这类危险行为的确使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此道德与本能的斗争会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罪恶感和恐惧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为此,有必要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政府要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哪些情况易感染艾滋病,同时,明确告诉公众哪些情况下不可能得艾滋病。对于个体而言,要做到洁身自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疾病采取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恐艾心理干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由于长期陷入一种恐惧、焦虑、紧张情绪,时间长了致使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建议他们去实地看当地的心理医生,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会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灵魂深处的痛苦。

回龙观医院专家组在四川地震灾区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