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生活常识>>艾滋病感染条件很苛刻 不要在网络乱搜

艾滋病感染条件很苛刻 不要在网络乱搜

作者:红蓝铅笔     来源:健康之音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1日    点击数: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有过一次婚外性行为,或做过一次手术,或输过一次血,或者到牙科治疗过牙病,牙齿出了一点血,之后,就怀疑自己有了“艾滋病高危行为”,直至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拼命捕捉自己身上的艾滋病“症状”,终日诚惶诚恐,杯弓蛇影,吃不好睡不着,精神萎靡,反复咨询反复检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他们,就是恐艾症一族。


  即使当时感染了艾滋病,也要等4周、6周,甚至3个月后才能检测出来(检测出来之前这段时间医生称之为“窗口期”,目前的窗口期按照试剂分类1-3的准确率就高达95%)。而对于恐艾的人来说,他们就像杀了人等待法院判决的罪犯,随时等待着死刑判决书,在等待判决的时间里,他们度日如年,既料到了被“执行枪决”的结果,又怀有一丝生的希望,内心极其痛苦。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大家都在关心艾滋病患者时,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恐艾症这个群体,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


他们都有恐艾症,又都不是艾滋病患者


     从艾滋病病房出来,他发现手破口了。今年3月,记者小宗频繁出入市第十人民医院采访,这家医院是我省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定点医院,小宗到这家医院采访,必须去艾滋病病房,并和艾滋病患者接触。


     因为事先知道要和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小宗每次去医院前,都要检查面部和双手有无伤口,确定无风险后才进入医院。一次,在医院艾滋病病房、艾滋病咨询门诊和艾滋病患者面对面交流后,他出医院大门时突然发现左手无名指有伤口,而且还流了血。小宗心里咯噔一下,有一定医学常识的他并不害怕和艾滋病患者接触,因为他知道仅仅是面对面交流是不可能感染艾滋病的。但是,他联想到一些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社会,故意在商场、电梯等拥挤的场所,用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锐利刀具扎行人的场景,开始担心起来。


       从医院出来的第三天,他和几个朋友聚餐喝了点酒,席间朋友们聊天,谈到某酒店的总经理被检出艾滋病的话题,小宗恐艾心理更重了。第二天,小宗开始拉肚子,虽然小宗平时喝酒后也拉肚子,但他感觉,这次拉肚子的症状更重些。此时,小宗开始怀疑自己真的得了艾滋病。


    小宗开始在网上查阅资料,不少资料中说,腹泻是艾滋病众多症状中较典型的一个。又过了两天,小宗的头有点痛,还伴有低烧。经过自我判断,小宗认为自己真的患上了艾滋病,他赶快咨询专家,想做艾滋病的检测。专家告诉他,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确诊,需要4周、6周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检查,即使被感染上了,也查不出来。听了专家的话,小宗的心情更沉重了。

 

     接下来,小宗的生活和工作完全被打乱了。 直至找到了陈晓宇医生,和陈医生详细聊了一个小时,陈医生认真听了他的情况,直接告诉他没有可能感染,他才放轻松很多。

   

警报刚解除,新一轮的恐艾又来了

  

     前段时间,小邢没有把控住,和洗浴中心的坐台小姐发生了性关系。当时,他是戴了安全套的,做爱过程中,小姐吸了小邢的乳头,当时小邢感觉乳头有点痛,可能是小姐用力比较猛,或者牙齿有剐蹭。

  

     当时,小邢并没在意,事后第二天,他突然想到小姐用力吸他的乳头时,会不会吸破了,要不怎么会那么疼呢?要是真的破了,恰巧小姐此时口腔里有溃疡,不就造成伤口接触血液传染艾滋病了吗?

  

     小邢查看了乳头,发现并没有明显的伤口结痂的痕迹。他接着又想,会不会破损比较小,当时没发现,隔一天已经痊愈了呢?又过了几天,小邢的嘴巴里长了两个小红点,智齿边上长了一块白色的肉。到了第三周,小邢的身体有点发烧,37.2℃的体温持续了好几天。小邢更坚信,这些都是艾滋病的症状。终于挨到了第六周,小邢迫不及待地到疾防部门做了检查,结果显示阴性,专家说,如果这时检测不出艾滋病,危险性就可以排除了。

  

    没想到的是,警报刚解除,小邢的新问题又来了。回到家的小邢开始回忆在疾控中心抽血的场景。当时,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采血时戴的不是一次性橡皮手套,小邢看她采完血后,用酒精棉球按压针眼的时候,皮手套碰到了针眼,针眼处还在出血。小邢又开始担心了,去疾控中心做检测的人难免有一些艾滋病患者,万一手套上有病毒,不就感染上艾滋病了吗?无论专家如何解释,小邢仍然感觉有可能被传染,并决定过段时间再做一次艾滋病检测。


性格偏执和有过婚外性行为的人,最容易患上恐艾症


      艾滋病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等多种心理症状的心理障碍。

 

      乐山市疾控中心医生,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专家陈晓宇说,有两类人群容易患上恐艾症,一种是性格偏执的人,一种是有过婚外性行为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恐艾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性格问题导致的,也就是说,恐艾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没有过高危行为,恐惧完全来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比如以上的两个病例。


     还有一些人,看到“艾滋病”三个字,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又不敢去医院做检测,以致生活、工作大乱套。这些人,并不一定有过高危行为,但他们属于偏执性格,一旦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就会执着地这样认为。


      当然,更多恐艾症患者,是有过婚外性行为的人,他们和网友、情人,甚至是洗浴中心的坐台小姐,做爱时没有戴安全套,或者戴了安全套,但做爱过程中有接吻、口交等行为,事后越想越害怕,如果此时有类似艾滋病的症状,更对自己得了艾滋病深信不疑。因此,这些人反复检测,四处求医,即使经过多次检查,已经完全排除得艾滋病的可能,仍然不能消除恐惧。

       

     恐艾症的症状多数是吓出来的,不会有事的。恰恰相反,真正的艾滋病早期,90%的人没有明显症状的,症状越多越证明这个不是艾滋病症状初期征兆引起的。

  

     如果让你回答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是什么,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艾滋病。因为艾滋病不能彻底治愈,患者最终会死亡。陈晓宇说,正是艾滋病的可怕,很多人才担心得这种病,认为一次高危行为就会得上艾滋病,把自身出现的情况,拼命往艾滋病的症状上靠。

  

      一名发生过“一夜情”的中年男子,做爱后出现咳嗽症状,而且伴有发热、腹泻,上网一查,发现艾滋病的症状和他的症状一样,心理防线一下子垮掉了。中年男子一直咳嗽了两个多月,正当他确信自己真的患上艾滋病的时候,他到医院做了检测,医生告诉他不是艾滋病。他到呼吸内科,大夫说他得的是气管炎,气管炎的病程可以持续2个月。

     

      还有一些人,高危行为后出现腹泻,或者口腔有了溃疡,便认为是艾滋病。其实,腹泻和口腔溃疡,在生活中很常见。得恐艾症的人,处于焦虑状态,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拉肚子或口腔溃疡的现象。真的感染了艾滋病,90%的感染者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把腹泻、口腔溃疡当成艾滋病症状,是受了一些新闻报道的影响,比如,新闻经常有这样的报道:一个人腹泻或口腔溃疡久治不愈,最后一查是艾滋病。其实,艾滋病患者如果出现腹泻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多数是到了晚期,而刚感染艾滋病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些症状的。

  

    陈晓宇说,到艾滋病咨询门诊咨询的人,即使是因为婚外性行为出现的恐慌,也不愿意对医生说,常把恐慌的原因归结为去公共浴池洗澡、在宾馆的卫生间蹲了坐便器等。另外,大家对医生所说的高危性行为不了解,认为只要发生婚外性行为,不管戴还是不戴安全套,都是高危性行为。其实,所谓高危性行为,是指和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或体液接触,如果对方没有艾滋病,即使不戴安全套,也不属于高危性行为。

      

     陈晓宇说,艾滋病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很多恐艾的人,过了窗口期后检测为阴性,仍然不放心,反复去检测,其实根本没必要,时候需要治疗心理问题了。    

 

      医生是和艾滋病接触较密切的职业,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因为给艾滋病诊疗而感染艾滋病的医生,何况不和艾滋病患者经常接触的普通人呢。陈晓宇曾经就有过一次职业暴露,那次,他给一名艾滋病患者拔针,针头在空中划了个弧线,正好刺到他的胳膊,还流了血,6周和3个月后做检测,最终排除了艾滋病感染。

  

     还有一个,艾滋病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传染的例证,是很多年前,徐天(化名)在北京坐出租车时,被车上杂物夹内的针头扎伤,后经疾控部门检测,针管内有艾滋病病毒。徐天经历“针头扎伤”事件后,女朋友和他果断分手,正当很多人认为他必感染艾滋病无疑时,11月22日,徐天正式排除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陈晓宇说,流传已久的“艾滋针头说”看似合理,却不可信。因为,艾滋病病毒只能在液体中存在,在干燥环境中,病毒很快就会死亡。针头上的血液含量很少,含的病毒量更少,而人体体内至少需要进入200个病毒才会造成感染。

  

      广大的恐艾一族,当你们看了以上这些有惊无险的例子,你们还会恐艾吗?如果觉得自己的问题就是问题,欢迎每周周三周六晚上九点在恐艾干预心理网的QQ群听陈晓宇医生在线答疑,回复大家艾滋病和恐艾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