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权威发布>>恐针头恐抽血恐护士的艾滋病恐惧恐友必看知识点

恐针头恐抽血恐护士的艾滋病恐惧恐友必看知识点

作者:叶老师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4日    点击数:

大家好,我是恐艾干预心理的叶老师。在过去艾滋病恐惧朋友预约咨询和答疑过程中,有不少恐友都对抽血心存芥蒂。在电话里,叶老师听出了恐友们为摆脱痛苦而下的决心,大家都寄希望于通过专人指导检测脱恐,却不想又因为抽血,怕不记得去检测的细节,重燃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只得周而复始重置“窗口期”,从而又陷于痛苦和煎熬之中。


叶老师特别理解各位恐友的痛苦和担忧,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艾滋病检测检验工作的医生,真的很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大家排除恐护士,恐针头,恐抽血,恐检测的念头。那抽血真的会感染艾滋病吗?叶老师在这里明确的告诉大家:抽血不会感染艾滋病!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抽血的整个流程。按照《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WS/T661-2020)要求,静脉采血大概分以下几个步骤:1、绑扎止血带;2、消毒;3、静脉穿刺和血液标本采集;4、拔针和穿刺点止血;5、医疗废弃物处置。


找叶老师咨询的恐友们,其恐惧点常常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恐采血环境不干净,采血台面、甚至空气中有病毒,病毒通过创口进入血液中,从而造成传染。


有恐友说:“我在采血台面上看到类似血液的红褐色印记,万一那是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会不会造成传染?”。


其实红褐色印记极有可能是碘伏,因为采血消毒会用到碘伏,碘伏滴落在台面上的颜色也是红褐色的。当然,不排除真的有血液滴落在台面上(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不太可能会造成血液外漏),正常情况下,医务人员会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医务人员也害怕发生职业暴露啊!另外,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该病毒只存在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体液中,空气中是不会有艾滋病病毒的。因此,恐友们不必过分关注采血环境。


     图片:一次性采血针构造


二、恐采血针及采血管不干净。


对于这个问题,叶老师认为咱们中心的恐友们大可不必担心。采血针和采血管都属于医疗器械,国家对医疗器械都是有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无论是静脉采血针、采血管,还是采集指尖血的采血针都是经过灭菌处理的,且不能重复使用。同时,采血管为真空负压,血液不能回流至身体里面。担心重复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并认为采血针会导致艾滋病感染的恐友们大都对针具的构造和设计不是特别了解,对于器具使用建议咨询检验科实验室或医院医护工作人员。



 

三、恐护士不更换采血针,万一上一位患者是艾滋病病人,岂不是......


首先,护士的职业操守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其次,如下图所示,使用过的采血针软管里是有明显血迹的,护士不可能发现不了,咱们恐友在采血时本身精神就是高度集中的,更是不可能看不到,只是很多防御过激的艾滋病恐惧症恐友以强迫的思维方式进行反论证,总觉得自己没有看清楚护士的操作,这是一种安全信号缺失的现象,可以尝试使用恐艾干预的心理方法调整。所以,完全可以打消这种疑虑。


四、恐医务人员手套未消毒,触摸采血部位。


部分采血者的血管不太明显,医务人员可能会用手指触摸采血部位,用于寻找血管,这种操作在临床采血中属于常规性操作。但部分恐友却比较抵触这种行为,担心医务人员手套未更换,或未消毒,从而将病毒带入患者体内。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均是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管,整个采血过程为封闭系统,最大程度确保了医务人员不接触血样。处于卫生角度考虑,医务人员宜在完成每一位患者血样采集后更换新手套;如条件不允许,应在完成每一位患者血样采集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手部。当患者较多的时候,可能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完全做到“一人一换手套”或“一人一消毒”,但从真空采血的原理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来看,都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染。


五、恐按压伤口的棉签不干净。


拔出针头后,医务人员会递给采血者棉签用于按压止血。为便于操作方便,棉签一般放置在采血台面。部分恐友因为对台面和医务人员手套心存芥蒂,因此对棉签也产生一些恐惧心理,认为病毒会通过间接接触进入创口,从而造成感染。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台面和手套上并没有病毒,也就不可能通过接触棉签,再将病毒传播至体内。


咱们恐友为什么会对采血过程产生恐惧呢?


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就传播效率来讲,血液传播传播效率最高。正因为如此,恐友们普遍对于容易产生皮肤破损、出血等操作或行为比较紧张。一些恐友原本对采血没有恐惧心理,但是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在网上搜索询问久了,接受到了其他恐友担心护士,担心针头,担心抽血等负面刺激情绪,他人的负面情绪以及恐惧点会通过网络传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恐友自己。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症,其中以焦虑和强迫较为常见,如果这种焦虑情绪一直未得到正确处理。就会泛化恐惧,可能最早是对高危行为恐惧,慢慢地发展为对普通行为的恐惧,甚至日常行为,比如抽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尽早认识到造成艾滋病恐惧的根源在哪里。是由于确确实实发生了高危行为?还是由于过于焦虑导致的恐惧泛化。对于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恐友,可能没有办法清晰的分辨这两种情况。因此,寻求专业且信任的人员帮助,可能比盲目地在网络的大海中捞针更容易、更安全。如果没有发生任何高危行为,或是发生了高危行为,但已经过了最长窗口期且反复多次检测都是阴性,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恐惧焦虑情绪,那么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对恐友来讲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叶老师和中心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恐友们的坚强后盾,我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各有专业的领域,有擅长临床研究的,也有负责流行病数据的,有擅长检测的,也有针对艾滋病恐惧应激心理干预的,无论您是缺乏知识点,还是缺乏恐艾干预的方法,中心都是您的依靠,希望成为大家心中的恐之明灯,照亮大家前进的方向。各位亲爱的恐友,我们一起加油吧,只要您对老师们有足够的信任和了解,没有一道坎是不可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