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陈晓宇谈恐艾:它是正常心理应激反应的体现

陈晓宇谈恐艾:它是正常心理应激反应的体现

作者:陈晓宇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8日    点击数:

艾滋病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的本能体现,就算是长期在防艾一线工作的专家,也会对艾滋病三个字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长期滞留在网络中搜索和汲取不对称的艾滋病相关信息,容易导致认知错误,参考不明确,思维混乱,主客观不统一,进而发展成艾滋病恐惧症,艾滋病恐惧症症候群体通常指的是已经多次检测,已经证明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情况下,还在担心可能出现糟糕至极的结果。大多数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因网络无法形成有效的安全信号,内心不稳定,产生各种心理相关的问题,包括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除此之外,长期沉浸在网络中和其他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交流,容易形成情绪感染,症状放大,变得难以控制思维,原本相对稳定的艾滋病知识很可能受到情绪问题影响,变得极度不稳定。


恐艾者通常不是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但他们对艾滋病的害怕却远超我们理应对疾病持有的畏惧。相当一部人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的情况,最后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这种问题反复刺激心理,导致应激反应加剧,便很可能会出现疲乏、眩晕、食欲下降、皮疹等躯体症状,而这些症状与艾滋病感染初期有一定相似的程度,让HIV恐惧症患者误以为自己真的得了艾滋病,从此难以自拔。


艾滋病恐惧症恐友会出现自卑,认为别人出入风花雪夜几十年不恐艾,但为什么自己会恐艾,难道是巧合吗,强行将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甚至很多时候都以感染者或病人的身份在生活,继而持续性产生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不仅影响工作生活,还会影响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人际关系敏感度下降,常常后悔,埋怨自己无能,自我感觉不良、自我辩证能力也较弱。


既然作为艾滋病恐惧,咨询者们由于缺乏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可能会选择一方面想逃避,比如我找个医生给我保证我没有感染艾滋病,我就可以转移注意力的想法。另外一方面,在没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情况下,特别是网络上,又怕不是医生本人,又怕别人是故意安慰不负责,出现了矛盾心态,对艾滋病恐惧脱恐本身的反反复复也没有信心,造成不安、反复恐惧等不良情绪。


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大多过去就有焦虑,部分咨询者由于成长体验还停留在过去八九十年代上学时的体验上,长大后缺乏安全感,也缺乏辩证看待一些问题,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身边亲朋好友的状态,也容易造成焦虑、暴躁等情绪,焦虑积压久了容易形成强迫和抑郁,部分艾滋病恐惧朋友由于对恐艾心理缺乏了解,可能会过于担心自己反复恐艾将导致免疫能力降低,造成病情加重,形成一些理论化绝对化的假设,容易产生过激或消极的念头,进而引起抑郁的情况。


其实对艾滋病的知识缺乏了解,可以请有丰富经验的艾滋病防治专家进行系统的讲解,一般讲解时间需要30-80分钟,一定要详细的讲解清楚,给一个简单的结论,可以让恐友获得一个舒服的参考,但是让恐友们一知半解是没有办法促使恐友真正脱恐的。如果说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艾滋病基础知识足够了,还有些恐惧,恐惧属于人的基本情绪,理应找恐艾的心理医生来采用恐艾干预技术的方法去引导恐友,结合自身的情况,看看应该怎么脱恐。


如果不是网络,陈晓宇医生相信大部分恐友不会恐艾,部分恐友就是在网上学艾滋病知识学得一知半解,对艾滋病缺乏有效了解,才会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并反复检查,觉得一些隐藏因素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造成结果偏差。


其实很多艾滋病恐惧恐友都是没有办法在网上建立有效的安全信号,才是脱恐的难点。这也是陈医生建议大家如果想得到最好的安全信号,尽可能选择和您咨询的医生采用视频和面询的方式,双方彼此的真诚和信任就在见面那一瞬间得到巩固强化。就像陈医生的一个恐艾咨询者,在网上咨询了好几个医生,医生告诉他没事,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没事,但总觉得心里还有点慌乱和不踏实,等到他和陈医生通了一个小时的视频电话后,他才明白。原来让自己彻底不恐的安全信号,是他的老师对他的接纳,承诺和真诚。一切皆来自于自己亲眼所见,视频里这名熟悉的医生,不是其他人,就是一直帮助他的陈医生,所有的矛盾和疑惑,在相互彼此的微笑中迎刃而解,这就是心理学上非言语行为带来的魅力和成效。希望所有恐友都能找到对您真诚和接纳的医生,都能尽快尽好彻底的脱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