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恐友好,我叫陈晓宇,既是一名疾控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国考的心理咨询师,有20多年的防艾工作经验,从2009年以来参与做恐艾心理工作。这么多年里,我接待了无数的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咨询者,发觉很多恐友恐了很多年依旧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心理产生了创伤,反而还在说:“陈医生,求求你给我发毒誓保证我没问题吧,你保证了我绝对立马就脱恐。”但是事与愿违,第二天,该名恐友在同样的时间说了同样的话。尽管一再告诉他这样的保证对他没有意义,但是在他没有任何恐艾心理经验和意识的情况下,或许他目前也只能抓住别人的保证获得暂时的喘息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恐友这么痛苦,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不免觉得好心痛。下面罗列一些我曾经说过的话,希望能够给各位恐友提供一些正能量。
“如果一定要感染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中的一个,我会选艾滋病,因为它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恐怖。”我做艾滋病防治工作二十余年,认识了很多感染者,也和很多感染者成为了朋友,他们善良正能量,经常和我一起锻炼身体,身体素质远远好于普通人,有的人已经感染十多二十年了,去检查身体远比同年龄段的很多人身体更好。其实换成谁,在不了解艾滋病的时候不产生恐惧,但是等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发觉相对还是一个蛮“温柔”的疾病。希望我的话语能破除你们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疾病是可防可控的。
“你恐艾,在网上自学几天,就可以创建自媒体去当脱恐专家了。但是,你把艾滋病知识学得再透彻,甚至可以去给别人做保证排除了,也不能改变内心因为恐艾受的创伤啊。”陈老师发现很多恐友的知识比普通的艾防工作人员懂得更多,甚至可以在网上指导其他恐友,但是拥有这么多知识,却会因为网上突然传出一个极其罕见的个案或者一个谣言,又开始恐惧痛苦。所以,学习无法解决心理问题,一定要通过系统的恐艾心理干预方法去脱恐,务必明白自己脱恐的几个步骤,而不是将脱恐全部寄托在保证安慰和反复的检测上。
“和医生老师彼此了解,熟悉,信任,你对医生了解的越多越熟悉,医生对你的行为和信息情况掌握的越多,你的脱恐效果也就最好。”因为陈老师发现在每周六群答疑的时候,回复问题,下次答疑的时候还是会有一半的恐友问同样的问题,对恐友们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有点难过,但是但凡和陈老师有深入沟通,彼此了解的,他们很少会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特别是随着沟通的时间和次数越来越长,大家彼此成为了关系良好的朋友,那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早已经脱恐了。所以,恐艾脱恐不是说彼此不熟悉的一个保证安慰,而是通过长期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安全信号,提升干预效果。
就像一个恐友最开初问陈老师的工作单位,陈老师擅长什么,陈老师专业知识怎么样,还在网上到处问陈老师是否权威的,但是一年多下来和陈老师沟通了35次35个小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再也不会脑残到网上去确认了。其实还有另外一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恐艾前期靠你熟悉信任的专家,中期靠专家对你的了解熟悉和负责,成长以后,后期就可以完全靠自己。”咱们脱恐不是一个混沌模糊的概念,觉得检测几次和到处问别人要保证就是脱恐,事实上,脱恐有一个评估量表和一个阶段周期,比如说恐艾沉淀期,恐艾应激期和恐艾逃避期等等,是需要有分阶段逐步脱恐的科学路径。
另外我还有一些言论可能更多是对部分执着恐友的看法,比如说有的恐友还没有完全脱恐又跑去复高的“兴奋三分钟,痛苦三个月”,也有对网络上为什么医生和志愿者保证的越来越绝对的解释,但是也没有办法让恐友彻底脱恐的,“恐友喜欢听绝对一万的肯定话语,但是大脑里面又想着各种万一的可怕后果”。
总结一下,我个人比较反对在对对方都不是很了解熟悉的情况下去做绝对化保证,因为未经详细评估的保证都是安慰,对恐友也谈不上负责。我还比较反对大家在特别恐的时候到处问到处搜,网络信息泛滥,而且不同医生因为和恐友并不是很熟悉,表述差异化会加剧恐友误读。脱恐最终并不是靠反复的保证没事,虽然艾滋病风险评估是其中一个点,但恐艾心理干预更重要,要不然看看很多恐友懂得越多,考虑越多,反而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医学评估+心理干预”的双轨工作模式,是破除恐艾症认知误区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