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干预笔记>>无数艾滋病防治专家保证没事,为啥恐友还在焦虑强迫抑郁

无数艾滋病防治专家保证没事,为啥恐友还在焦虑强迫抑郁

作者:张珂     来源:恐艾干预心理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7日    点击数:

最近发现中心在线留言区的恐友,总是在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看到一位恐友用了几个号把他的问题反复问了不下十次了,尽管张老师自认为每次回复几百字也算比较详细,甚至还加入了不少恐艾心理体验的内容。但明显的感觉到恐友似乎并没有听进去,他说张老师给他一个绝对保证他就彻底脱恐。

张老师当然希望每一位恐友靠一句安慰保证彻底脱恐,远离恐艾圈。甚至在十多年前张老师刚刚做恐艾干预的时候也尝试这么做过,发现给安慰保证也仅仅只能暂缓恐友的痛苦,不能彻底让恐艾朋友走出恐艾症,才继续改良完善恐艾干预模型。一旦恐友自我意识中又开始产生两种或多种不同念头进行对抗时,没有科学恐艾心理方法,恐友能想到最快捷的方式还是只有能不能再给我快速保证一下没事,让我暂时舒缓一点点。恐友继续陷入这样的“假设,求证,得到安慰,继续推论,再次求证,又获得暂时安慰”反复循环过程中,相信恐友本人以及网络上为恐友服务的医生,老师和志愿者都会产生浓浓的无奈和绝望。

事实上,如果真的靠这样保证就能脱恐,为什么还要继续反复就同一个行为问无数次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亲爱的恐友们并没有意识到他陷入了一种强迫思维的心理误区,强迫的形成机制就是为了获得暂时舒坦,不断地去重复,但是却强化了不良行为。看似恐友们在网络上重复问反复问见人就问,是对自己脱恐有帮助,实际上到底带来的持续效果怎么样,可能恐友自己体验感会更深。但为什么他的效果不明显呢,那就是恐艾分为病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大部分恐友只在乎病理,忽略了心理,心理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判断,导致咱们恐友陷入了死循环中。下面张老师就想讲解一下有关恐艾心理方面的内容。

张老师做恐艾干预工作大概17年了,也和数千名恐友一对一深入沟通过,绝大部分恐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在受到刺激后出了问题,而是将内心的恐惧归结为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按道理,专业医生通过和您细致沟通交流,有了详细的了解,给了肯定排除的结论,咱们恐友就应该完全放心,脱离恐艾了。那为什么很多恐友还在继续担心,害怕万一呢。很多恐艾者都难以认识到自己的恐艾问题的本质,持续较久的心理应激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心理创伤。

很多恐友对艾滋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受到艾滋相关信息刺激后,为了获取安全信号的支持,习惯性的选择了在网络上求医问诊。这时候很多人往往不是在正规医院的就诊平台进行问诊,也不是选择疾控中心、防艾社会组织的网站进行学习,而是通过搜索艾滋病相关信息自学自证,和恐友讨论进行脱恐,近一两年有一些恐友还会使用AI问询。然而,这样的学习和搜索,很容易得到片面、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很多恐友都认同行为刺激是恐艾的全部,只要证明自己的行为没问题自然就不恐。那么3个月后,行为排除了感染风险,恐惧就应该消失了,但是为什么很多恐友却依然还在纠结担心呢。再举个例子,有恐友在恐惧应激的初期受到网络“症状论”的极大心理暗示,由于缺乏科学认识,他很容易将身体不适,比如发热、乏力、皮疹等与艾滋病症状盲目对应,产生过度联想和恐惧。

有一些恐友是因为性而恐艾的,在经历过不安全的性行为后,由于道德要求,一方面对家庭产生了愧疚心理,一方面又对自我产生了极大的否定,即便当时的行为没有感染,咱们恐友也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悔恨、自责,一旦受到行为刺激,或者焦虑加重,就会担心被传染,从而出现疑病心理。

因字数太多文章被拆分成了三篇子文章,下一篇内容《从心理方向脱恐,我们怎么可以走出恐艾(2)》我们将继续探讨心理因素对我们对艾滋病风险评估带来的极大影响。



上一篇:靠安慰保证熬了几个月的恐艾朋友,该怎么去脱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