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媒体报道,近日四川自贡,18岁大一新生小陈和网友在酒店疯狂一晚后检查出HIV抗体阳性。得知诊断结果后,他反复哭着对医生说:“全身疲惫还以为是军训过度引起的,真的没想到会这样,我就那一次没带套,不是网上说偶尔一次高危行为不会有问题吗”
这又是一个被网络错误信息误导的年轻人,网络上现在特别喜欢走两极化,要么是各种安慰,将所有的概率全部为零绝对化,让人倍感身心舒爽,而丧失了基本的艾防高危意识,要么是各种的吓人,贩卖焦虑,什么带了安全套事后还做了灌水试验证明没破没脱还感染了艾滋。大家因为各自心理活动不一样,在网络上会潜意识的筛选,有的乐观派就只关注了安慰的话语,而有的悲观派就只记住了吓人的话语,让大家走了两个极端,并不有利于艾滋病的科学防范,又过度增加了恐艾心理。如果不是网络,或者没有买卖,恐艾圈其实并不会存在着如今大量的恐友。
对于这个可怜的案主,挺为他揪心的,如果他有正确的防艾意识,根本不会到目前这一步,他主要在两方面的认知偏差,导致了他没有树立完全的高危防范意识。第一便是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一次高危绝对不会感染艾滋病”,有了侥幸心理。第二,错误的认为网友比性工作者更安全,构建了错误的安全支持。其实我们恐艾中心很多老师在和恐友深度一对一沟通以后,便发现很多恐友的知识全部来自于网络,正确的错误的混杂于一块,没有科学系统,以至于大脑里常常产生多种不同的念头,这些念头有些存在着矛盾冲突,形成对立,最终强迫焦虑抑郁就从这里开始了。
利用这位大一新生的故事,张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再在此基础上加入恐艾心理干预模型。比如有关一次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与检测必要性,根据医学研究数据,一次高危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的确感染概率很低,因行为类型而异,但是不能说完全没有,更不能说高危一次可以被检测。比如是异性无保护高危行为,如果男方是感染者,单次感染率约为0.1%-0.2%;如果女方是感染者,单次感染率约为0.03%-0.1%,NN高危行为导致直肠黏膜更易损伤,单次感染率较高,约为0.5%-3%,所以正确科学使用安全套,不脱不落,阻隔体液交换,可杜绝感染风险。
虽然单次感染概率在概率学上相对较低,还要引入对方是否感染者,是否处于病载高峰等等,这样算下来,的确风险很低,但它并非零风险,且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一千万人来说,都没有风险,所以很多医生会很乐观的去保证绝对排除,但是对于那位可怜的人来说,就意味着不幸。所以发生高危接触以后,按照不同的检测方式,建议在窗口期(通常1-3周)后进行检测,可定大局,在窗口期双倍周期(通常为2-6周)后检测,在非前置影响窗口期因素存在条件下,可以排除。若明确是高危行为,务必在72小时内做暴露后预防,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在黄金24小时内的阻断几乎可以杜绝感染。
另外一个误区是,大家总觉得网友私生活肯定比性工作者更简单一些,一想到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人尝,这千啊万啊那还得了,传播的风险更大吗,非也,大家一定要记住,只有高危的行为,没有高危的人群,工作者别人知艾防艾,随时用安全套保护自己,别人怎么可能莫名感染艾滋病呢,反倒是一名网友游戏人间,内心毫无高危防范意识,高危行为过度,自然风险远远大于工作者。我们不能单凭对方是熟人,或者是网友就放松了警惕。普通人的感染状况无法从外表判断,取决于其个人健康状况和私生活史。就像恐艾中心八月接待了两个刚被查出感染了心态崩溃的人,一个是私企老板找伴游小妹,觉得对方年轻看起来干干净净肯定没问题。另外一个则是高中同学聚会,和同学睡到一起睡出了问题,谁知道认识了十几年的老熟人竟然胸怀大杀器,完全无法从外表上看出。
要想和艾滋病感染风险划清界限,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与认知提升,具有高危防范意识,破除侥幸心理,不要因“看起来健康”就放松警惕,HIV感染者可能长期处于无症状期,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清楚是否存在问题。还要消除歧视偏见,对感染者的歧视会阻碍检测和治疗,反而增加传播风险。通过疾控中心或专业的防艾社会组织等正规渠道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免网络谣言误导,因为艾滋病知识并不算多,任何人自学两三天都可以成为一个“准专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但艾滋病的知识它讲究系统,如果不系统化,很容易导致接受知识的人产生矛盾心理。
对于大家来说,任何高风险的行为都应严肃对待,听安慰的话语心里是会舒服一些,但是不能改变客观事实,不要因“概率低”就忽视防护,一旦发生高危行为后应主动检测,早期发现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务必不要过度检测和过度寻求安慰,这样容易导致检测依赖和安慰免疫。通过科学认知、规范防护和定期检测,希望所有的朋友们具备高危防范意识,减少艾滋病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健康,恐艾中心祝大家永远安全,永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