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恐艾干预>> 干预笔记>>同性恋的性与爱,透过同性恋看艾滋病传播途径

同性恋的性与爱,透过同性恋看艾滋病传播途径

作者:张老师/佚名     来源:改编自专网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6日    点击数:

在很多人眼里,同性恋关系似乎只有“性”的内容。这种看法的产生,除了对同性恋缺乏了解以外,确实与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有关。最近,不少同性恋的恐友在张医生在线给老师留言,留得战战兢兢,生怕老师对其不再理会,原因很简单,知道老师第一不喜欢复高的恐友,第二不喜欢不懂礼貌的人,而他们正是有着复高经历的男同。是的,虽说老师一再阐明不要再复高,复高的痛苦度远远大于第一次高危的恐友,当然很多同性恋恐友也非常深知这一点,可是那为什么又有不少同性恋趋之若鹜的选择复高呢。当恐艾干预心理网官方QQ群和百度贴吧里谴责男同,责怪同性恋者追求性的满足忽略自我承诺的同时,是否我们都应该了解一下同性恋关系之所以相对脆弱的原因,并且积极的给予其一些合理的指导呢。以避免出现曾经贴吧一位志愿者那样的悲剧。

 

 因为艾滋病泛滥,而同性恋(特别是男同感染率比较惊人)已经成了最高易感染的人群,所以在很多恐友,甚至是普通人的眼里,同性恋关系似乎只有“性”的内容。这种看法的产生,除了对同性恋缺乏了解以外,确实与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有关。然而,当我们责怪同性恋者追求性的满足的同时,应该了解一下同性恋关系之所以相对脆弱的原因。如果专一的伴侣关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的话,如何增强同性恋关系的稳定性,以减少交叉的伴侣关系甚至是群交的伴侣关系,以减少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在这里老师结合一些其他心理老师所总结出的一些内容谈谈一些相关的看法。

 

 

  在分析之前,我觉得首先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根本区别在于性伙伴的性别不同,因此有关同性恋的讨论会不可避免地多多触及到性的内容,但这并不说明“性”是同性恋者的唯一追求。就像老师针对于同性恋的求助者和咨询者,也会将其作为一个合理的社会角色进行看待,当然其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社会角色。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地理解为“正常”的异性恋世界里才有的美好事物也同样适用于同性恋者。第二,性本身并非一种丑恶或肮脏,性生活的目的也不完全在于生育。对于性的追求,归根结底是对快乐的追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谈“性”色变。第三,当有些人将同性恋与异性恋相比时,片面地突出着同性恋的“滥”和异性恋的“贞”,似乎两者对待情爱的态度有着质的区别,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无疑太过简单。事实上,两者对待爱情的态度,都犹如一道连续的频带,一头是“贞”,另一头是“滥”。同性恋者中也有坚贞的爱情故事,异性恋者中也有“滥”的成员,因为老师这么多年一直在从事婚姻情感及性心理的工作,所以接触了大量类似的生活中的常例。就像前一段时间有一篇关于《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文章吧,老师不大记得是不是这个名字了,里面的男同女同基本都是交往五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背叛和不忠贞。反之,我们平时在处理婚姻情感问题的时候,却发现了男女异性恋和婚姻中大量的婚姻情感问题。比如说二奶,小三,小四都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包括现在恐艾干预心理网的恐友,绝大多数不都是婚外情么,这个在本质上和部分男同的滥有什么差别呢。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的原因,同志之间的坚挺的爱情故事几乎得不到表达和传颂。当我们把异性恋当做一面镜子来照同性恋时,很多人看到这面镜子本身就不是完全地光亮明洁,因为在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的社会,同志之间的爱情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同志自身都曾经反问过自己,自己是不是一个异类。其实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老师认为一旦性心理是成熟的,是完整的,是成型的,就不用因为自己可能是同性而感到怪异和不安。当然以下继续探讨一些关于性和爱的关系。这里插一句,老师是性病艾滋病协会的会员吧,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台上主持人在台上大叫,某某,性艾协会……老师就听到老师背后的观众来那里嘀咕:现代社会真开放啊,还有性爱协会这个东西?老师一听就黑线了,还好这个不用站起来向后面的参会群众致意,估计那就是一个很夸张的场面了。当然咱们在此还是继续话归原题探讨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毕竟老师很多时候在恐艾干预心理网谈论关于恐友,恐艾干预及恐艾心理的时间较多,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通过老师谈论这样的一些话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无论是一次高危的恐友,还是有过不少复高的恐友。

 

1.性别与性欲

  已经有科学证据表明,从平均程度上看,男性的性欲要高于女性,这也是为什么男恐友的比率是大于女恐友,而且老师预约的女恐友有七成都是因为日常生活恐艾,而非因性恐艾,就算因性恐艾的,大部分都是恐惧前任男友、现男友或者自己丈夫等为主。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动性较强,女性普遍较重感情,因此女性往往被看成是两性关系中的凝固剂。另外,已有证据表明,在女同性恋关系中,感情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可见,男男相遇发生性事的可能性就比男女相遇要高。我们不能一味地举着道德的尺把来责怪同性恋的“随便”,而应该看到“随便”后面有着一定的生理原因,毕竟男同虽然心理是以男同倾向为主,但是在生理上还是属于男性的思维及性激素分布。

  

2.婚姻的契约作用

  一谈起婚姻,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爱情,似乎爱情是婚姻的唯一基础与内容。爱情无疑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也带给我们无比的欢乐,大众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描写,就是抓住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将婚姻浪漫化,以满足人们的逃避心理。这种做法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涉世不深的青年男女天真地将生活艺术化、诗意化,即“生活模范艺术”,片面地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唯一基础,似乎婚姻的存在就表明了爱情的强大,因此同性关系的相对短暂性和脆弱性就成了否定同性情的理由之一。其实不然。婚姻牵涉到一系列爱情之外的内容,如儿女的存在、离婚的繁琐等,它们对夫妻双方造成了约束,提高了离婚的成本,使夫妻关系在表面上显得比同性关系持久。但是爱情三角关系中,分别是激情、承诺和亲密,而激情是最先出现,也是消失最快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男同所谓感觉到的爱情感觉,其实那不是爱情的感觉,那仅仅是一种激情的发散,就像老师对一对成都的男同说得很清楚:您们才两个月,不要来给老师谈您们有多相爱,等到您们一年后还能这样一起亲密拉着手和老师来探讨交流问题,甚至是二年后,五年后,十年后,那老师才会真正认可那是一份真挚的爱情。

  西方许多妇女在结婚后,纷纷放弃职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成了她们的一项人生投资。也就是说,相夫教子使她们衣食有保障,婚姻成为一种经济来源。妇女平均的受教育程度比男子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习俗默认她们可以通过婚姻,来获得男子需要通过教育和劳动才能取得的经济保障,而这项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护,如离婚时女方可以得到一部份财产以及赡养费等。这种契约制度的存在,往往使男方对于离婚三思而行,即使感情已经裂痕;而对于女方来说,离婚带来的经济上的困难也会使她对分手有很大顾虑。但是因为目前国家并没有认可对男同婚姻事实的认定,所以没有家庭和所谓的法律约束,自我主观能动性相对于来说就会变得更加的大,所以随性而为的事情就会很多。让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佐证:美国职业妇女成婚的比例比非职业妇女要低,除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外,许多职业妇女认为自己无须通过婚姻来取得任何形式的经济保障。同性恋伴侣关系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感情破裂造成的离异无须经历一系列法律上的繁文褥节才能取得,这样就使分离在客观上显得相当容易。老师碰到过的一些经历过分手的同性恋求助者说,他们与男友的分手往往通过电话交谈即可。缺乏婚姻的契约作用是同性恋关系脆弱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婚姻的契约作用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男女双方的社会关系对于巩固伴侣关系所起的作用。比如甲男与乙女相爱,一般都会让双方父母看看自己的伴侣如何,以及向亲戚朋友们宣告关系的确立,等等。虽然这些社会关系并非婚姻法的内容(例如甲男无需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与乙女结婚),但它们确实使男女双方的关系得到了某种社会承认,而这种承认本身就构成了多种无形的支持和约束,这就是一种社会认可度。这个和很多恐友觉得宁可被车撞死也不愿意因为得艾而苟活于世上这样的言论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夫妻双方有了矛盾,可以向对方的父母述说,父母可以做一些劝告,使双方不至于离异。也有一些男女认为离婚会使自己在亲戚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因此在感情出现危机的开始,就加以防微杜渐,从而减弱了离异的可能。

  夫妻双方所拥有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关系就是他们的子女。虽然离异无须取得子女的同意,但双方往往会考虑到子女的利益,对离异的考虑也更为慎重。也就是说,子女是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由于社会的偏见,同性关系的公开化往往会招致嘲笑和反对,因此很多伴侣关系处于“偷偷摸摸”,得不到任何承认。同性伴侣如果感情上出现摩擦,也找不到人可以谈心,就像现在在成都,做婚姻情感咨询的咨询师很多,但是很多一听说对方是男同来谈论婚姻情感问题,基本上都是拒绝,没有地方可以倾述,没有人可以来给予支持,用老师的话说,在不断的催眠自己过程中,主观能够性不断加强,造成了越来越偏离原来原有的轨道。这无疑使同性恋相对分手变得十分容易。

  同性恋关系相对脆弱的另一原因就是,性关系所并不涉及怀孕和生育等枝节,因此性事附带的责任性较小。在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里,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发生性关系的一个附带结果是,女子将认为“我既已成了你的人,死也是你的鬼”,但是同性性事的发生较少会使其中一方产生类似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并不具有任何类似于婚姻的法律契约的基础。

  

3.性别的传统角色

  传统观念认为,男儿当自自强,在经济上不应该依附他人,而女子相夫教子被看成是天经地义。有趣的是,以儒教为传统的东方和在以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在这一点上倒是殊途同归。 正如西方职业妇女的结婚率低于非职业妇女(尽管绝大多数人处于同居关系),离婚率高于非职业妇女,对于同性恋伴侣来说,由于双方一般都有固定的职业,因此较少存在谁养活谁的问题。双方经济上自立的一种正面效应是,同性伴侣的经济能力高于异性夫妻,而且很多同性恋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是佼佼者(这个是老师这么多年的一个个人看法,老师所认识的大多数男同都有异于普通人的特点,他们对一些特定事物的理解力是较深刻的,所以在特定的一些行业,他们成了专家。比如说鉴定鉴赏,金融理财,法律援助等等);负面效应则是,如果一方认为感情已经破裂,而他又无需在经济上依赖另一方,或者无需担心另一方在经济上不能自立,那么分手的可能性就会比感情破裂的异性夫妻要大。

  

4.选择对象的机遇

  异性恋的公开性使男女选择情侣的机会比同性恋者要大。同性恋者不仅在比例上占少数,而且许多人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在日常生活中戴着异性恋的假面具。如果您不知一个人的性倾向,那人往往被假想为异性恋者。同性恋者之间的偶遇,往往被双方看成是千载难逢。然而,由于挑选的余地太小,找到诚心的伴侣的机会也较小。如果双方的结合无暇顾及志趣与性情的相投,性的相对比重就会增大。同性伴侣关系中“将就”的情形较为常见,这预示着他们日后分手的可能性也较大。特别是现在产生了一些同志酒吧,或者同志浴室的场所,当然成都、宜宾、泸州、南充等地是不少的,全国应该很多地区都是不少的。将这样的一种偶遇变成了一种随意,就算有的同性恋恐友能够对一些过度的性接触产生抵制,但是因为这样聚集的社会化,形成了一种感染力,自我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被影响,产生了从众和去个性化,等到事件结束,自我标准重新树立,就又开始后悔了和痛苦了。

  

5.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种偏见使很多人(包括同性恋者们自己)都认为同性恋的矮墙不过只是“玩玩”而已。很多涉世不深的同性恋者刚踏入“圈子”时,总是抱着纯真的幻想,但情感受到挫折后,变得自暴自弃。当他后来遇到其他“新人”时,就会把“随便玩玩”的不良影响传染给后者,使同性恋关系的短暂性和脆弱性代代相传。如果把伴侣关系比成是一张桌子,那么性和爱就是支撑这张桌子的两条腿。光有这条腿,并不足以使桌子站稳。社会不仅应该为同性恋者创造一个良好宽容的气氛,而且应该在法律上为同性伴侣提供各种类似于异性夫妻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那么同性关系的脆弱性就会大大降低。

  同性婚姻也许并非能够完全消除“滥”(也并非完全能够消除艾滋病和性病在同性恋者中的传播,当然我们只是希望这样的感染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被尽可能的简化和降低),正如医院的存在并不足以消除疾病的发生,异性婚姻的合法性也不能杜绝未婚性生活和婚外恋(就像异性恋中甚至出去搞一夜情摇默默微信找楼凤找小姐等非伴侣行为同样是导致艾滋病和性病在异性恋者中的传播的主要方式),但法律的约束确实会起一定的稳定作用。当有人以异性婚姻的优越性来谴责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时,就如手握刀剑的人向手无寸铁的人发起攻击,然后笑骂后者的失利,所以在老师来看,这是对于同性恋关系来说,这是很失公平的。就像老师经常在恐艾干预心理网上说道,我们在乎的不是同性问题还是异性问题,对于恐友来说,老师在乎的是恐友给自己以后再也不进风月场所去进行性接触的一个承诺,当然那种喝醉了被别人抬进去或者被被迫或强暴的属于这个范围以外,一句话,就是不要主动的有目的性的去重新犯错误,这是老师最为重视的一点。

  话归原题,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出,没有婚姻的契约作用,加上缺乏围绕着婚姻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同性伴侣生育的可能性极少),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是一种客观的必然。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同性恋者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她们来之不易的不稳定不合理的伴侣关系趋于稳定和专一,当然,也希望有真正对幸福有所追求的同性恋们,一方面自己正常化的看待自己,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去改变一些人民群众的误区。对随意的性说不,对随意复杂的关系说不,真正的做到对自己承诺,对自己负责。也希望老师能够看到,同性恋的恐友越来越少。

 

 

 

预约张老师或中心其他医生进行脱恐指导请“点这里

 

单位: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针对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进行恐艾干预恐艾援助的社会团体

口号:打造艾滋病科学防治官网/建设专业艾滋病论坛/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促使恐友脱恐吧

服务对象:对艾滋病初期症状/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图片/艾滋病检测存在误区的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患者

官网概述:成都恐艾干预心理网官网分恐艾干预恐艾援助板块及恐艾吧在线答疑板块,恐艾干预笔记和音频,实地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图片,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上艾滋病专家针对艾滋病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防艾心得是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的核心资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