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心理评论>>恐艾脱恐的误区 感觉很糟糕和感染艾滋病不一样

恐艾脱恐的误区 感觉很糟糕和感染艾滋病不一样

作者:老友手札     来源:快资讯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0日    点击数:

前两天看新闻的时候,偶然间刷到“世界上出现第二例艾滋病痊愈”的新闻,那时候还在想,最近也没搜相关新闻呀,为什么会推送这个,接着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个是涉及健康,又是重大新闻所以才大面积推送。

不得不感叹现在媒体平台背后的算法还是挺神奇的。但是呢,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比如在看了这个新闻之后,很快就遇到一位“恐艾”的朋友。

还真说不好是现实因为我看了新闻才推送这个,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力量。

当然了,这只是个玩笑话,毕竟遇到的恐艾的朋友不少了,也并不是看一次新闻就有一个。

恐艾

艾滋病作为一种不治之症,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幸好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痊愈的病例。虽然,现在离完全治愈还有距离,但毕竟已经有了希望。

而恐艾,就如同字面意思一样,包括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害怕自己得艾滋病、害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等内涵。

这些内涵是它的外在表现,而在归类上,恐艾是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有时候恐艾也会包括一些强迫症的因素。

恐艾的称呼是以其外在表现,也就是刚刚提到害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得艾滋病而命名的。有恐艾,并不代表有艾滋病。

同时,其作为焦虑症的一种,产生焦虑的内在矛盾往往是在类似“自己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艾滋病”、“自己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被传染艾滋病”、“自己担心自己有艾滋病”这样的内在观念下产生的,而随着不确定感的不断增加,焦虑情绪也不断增加。

恐艾与躯体

情绪是心理层面的,但与之对应的外在表现我们是可以观察到的,而情绪的变化自然也会引发生理的变化。

所以当焦虑情绪极度积累的时候,就会带来诸如:呼吸困难、出虚汗、肠胃不舒服、消化问题、心脏不舒服等状况。在个体没有其他生理疾病的时候,他们可能将这些表现当作是自己有艾滋病的“证据”,但绝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极度焦虑带来的躯体化表现。

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循环:

因为焦虑带来躯体化——躯体化加重,反过来再加重焦虑——焦虑加重,躯体化加重

而走出这样的循环,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清楚、明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状况,并且有一个坚定的自我。

一般产生

多数产生恐艾焦虑的,往往都伴有高危性行为。起初可能是一时之快,接着结束后,内心里出现一些悔恨,悔恨为了得到合理排解,给我们找出来一些风险,那么,艾滋病作为最大风险,自然被我们联想到了。

而伴随着不确定和害怕的滋长,我们自然就产生了焦虑,这让我们彻夜难眠。为了让自己能够重回“正常”,我们会去接触了解艾滋病知识、会去做检查,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们内在的疑虑。可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可能因为出现伤口,而担心自己被传染、因为飞沫,担心自己被传染,接着恐艾又回来了。

其实这里并不能说又回来了,因为焦虑本身就是我们拥有的一种情绪,一些导致恐艾产生的因素持续存在,才让我们的焦虑又往恐艾方向发展。

 

标签一旦贴上,很难摘下

就像刚刚说的,焦虑是我们本身的一种情绪,只要有不确定、担心的时候,我们就都会有一些焦虑。

而艾滋病本身作为一种特别严重的问题,也自然会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以理智面对。所以才想着去通过做检查来帮自己确定。

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第一次因为不确定而去做检查,这是正常的,隔一段时间突然焦虑情绪又起来了,又习惯性的演变成恐艾了,就又想着去做检查,通过检查来让自己心安。随后为了心安而做的检查,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它确实让我们心安了,但去做检查,也等于强化了“自己与艾滋病一线之隔”、“自己大概率得艾滋病”等念头。这又让我们对艾滋病的相关非常敏感。进而,平复一段时间后,只要生活中出现可能的因素,我们就会紧张、担心,进而恐艾。

所以,在第一次检查确定后,一定要尽量少去做检查。要明确这是心理层面的因素,而不是生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