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疑病干预>> 性艾轶事>>为什么找小姐以后容易艾滋病恐惧

为什么找小姐以后容易艾滋病恐惧

作者:陈晓宇     来源:陈晓宇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31日    点击数:

与小姐技师发生高危性行为后,生怕自己染上艾滋病,尽管检查结果呈阴性,他们依然不断检查、咨询,饱受折磨,他们被称之为恐艾患者。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他们被媒体称之为“一个阳光没有照射到的群体”,事实上很多人也不愿意被阳光照到,一看到阳这个字,大部分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惧。成都市恐艾干预心理网艾滋病防控专家,疾控中心陈晓宇医生发现,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恐艾患者,他们的主要问题出在心理上,但却固执的认为是生理问题。那为什么会担心和小姐发生行为觉得会感染艾滋病,而不担心其他和同事同学朋友熟人发生关系感染艾滋病呢,那是因为觉得小姐更脏更容易和他人有关系,事实上这个和职业没有什么关系,主要还是对方自我的性生活史是什么样的,这个误区导致了很多人对艾滋病出现片面的认识。约有一半的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生活很远,还有一半的人又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近。这两种极端的想法再配合网络上各种强调症状论的帖子,造就了无数疯狂检测的恐友。

在乐山工作的姚先生今年30多岁,从北方某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乐山工作,收入不错,家庭幸福,曾与“小姐”发生过高危性行为,不久后出现了感冒症状,便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于是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呈阴性,但他不放心,担心自己刚好处在窗口期,或者是检测有误,于是每隔二三十天便去检查一次,持续了十多次,结果依然为阴,但他仍然担心自己“不好彩”,还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直到医生建议他到疾控中心让陈医生给他做艾滋病脱恐心理辅导。

前几年,《北京青年报》当时来采访陈医生,陈医生就告诉他中国至少有五六十万恐艾患者。而去年,凤凰卫视来采访的时候,这个人数已经翻了两番,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上次和记者交流,记者说他们专门潜伏在百度贴吧里看信息,感慨现在的恐友太多太多了。而他们也私下联系贴吧的志愿者想进行采访,对方都以不想暴露真实身份婉拒了采访。

像陈医生,基本每天都要接受恐友很多问题。就我个人来看,喜欢执着于检测的恐友年龄为主要是二十岁到三四十岁,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算是中高端人群,出现过不洁性行为后感到身体不适,于是感到紧张、愧疚,频频做检查,在得到恐艾干预以后,恐惧基本持续了半年到一年以内不等。另外“男同”群体中,由于艾滋病宣传比较频繁,也确实存在一些恐艾患者。而如果是在网络上有过搜索史的恐友,大部分都会在意症状,具体表现是,“老感觉自己变瘦了,皮疹皮肤痒,全身乏力,淋巴肿大,发烧”。

其实恐艾的根源是什么,大部分由于追求完美心理产生了焦虑,比如我们建议他们检测以后就不用来了,但有些往往是才过了几天就来了。这样很没必要,按照现在艾滋病诊断标准,发生高危性行为后,三周内的检查结果如果是阴性,那就九成五以上说明没有感染艾滋病,所以,如果双倍时间六周检测为阴性,就没有问题了。他们的病不是出在身上,而是出在心理上。像我的很多医生朋友都建议恐友去看心理医生,但实际去的只占一两成。他们大部分还是顾忌自己的身份或者经历,这本身也是对外恐惧的表现。

恐艾患者往往追求完美,非常渴望被外界接受、肯定,而抗挫能力较差,当他们出现了不洁性行为后,就感到非常恐惧,一方面他们担心遭到社会、家人的谴责、歧视;同时,他们对相关知识了解,认为染上艾滋病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他们才会拼命的活跃于网络,然而网络平台上绝大部分相互交流的都是恐友,却无法集体取暖。一方面都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那么也没有办法获得对方的肯定和信任。

这几天有两名学生来找陈医生脱恐,我觉得他们没有高危行为,之所以恐艾,主要在于她们的自我要求高,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使得压力没法释放,进而产生焦虑,再一到网上看到艾滋病症状的相关信息,很容易就恐惧艾滋病了。同时,父母平时对她们的关心少一些,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解决。

恐艾使部分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不仅情绪低落、焦虑、很少与人沟通,工作效率也大为降低,还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陈医生认为首先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并且认真思考自己应该做出怎么一些选择,而不是靠自己的感觉继续在网上到处搜,到处讨论。恐艾患者首先要缓解焦虑,放下心理负担,然后根据具体的病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一些典型的恐艾患者必须依靠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最好是既做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毒狂犬病毒等传染性疾病比较了解,又是一个长期做心理干预的医生,而且这名医生能够给至少半个小时左右的沟通时间。

陈医生还是建议各位恐友当检查结果是阴性的时候,应学会转移注意力,转移精力;另外,当出现恐惧、失眠等现象的时候,先找专业机构或医生老师进行评估,必要的时候,可以服用一些药物促进睡眠和减少躯体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