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阅读数:
         

张老师好,我现在已经厌倦在网上问医生感染风险的问题,我知道,他们百分百都会说我不用担心,但是我的心就是放不下,我觉得他们每天给许多艾滋病人看病,怎么会认真对待我们恐友呢,说我们没事就把我们打发了,反正也不用负责,你说是不是呢。就像艾滋病窗口期一说,我发现医生说的答案都不一样,从潘业的两周到胡明亮的半年,应有尽有。我们本地人民医院还有一位姓孙的医生说他去听课还有专家说一年查不出艾滋病抗体。就算同一个医生对窗口期说法也不一样,有的时候告诉恐友六周排除,有的时候告诉恐友三个月排除,到底听谁的,到底艾滋病窗口期是多久啊。


留言时间:2021-05-12     留言人:五五开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您好,张老师认真看了您的留言,其实您的问题代表了目前很多恐友的担心,艾滋病基础研究知识也就那么多,但凡一个人认真的去学习那么一段时间,都是能够比较好掌握足够支持平常防艾的需求,倒是很多恐友觉得多问点,多看点就会更好,这反而才是一个我们最常见的误区,这也是为什么张老师常说新恐友比老恐友更容易脱,搜得越少脱得越快,以前恐友为什么没那么多,简单啊,也不会受到网络荼毒,现在呢,网络上乌烟瘴气,前段时间还看到有人不知道把专家探讨的一些假设理论都放上来了,这种属于研究假设的范围,放上来不是吓恐友么,这些东西看多了,没有精神疾病都会变成精神疾病。怎么说呢,大部分医生还是负责的,像张老师知道佑安地坛等很多权威专家都很负责,咱们四川像华西的冯老师她们啊,我们中心的陈晓宇老师都会认真的听大家的问题,并且多问几句。只是医生们的确不可能给大家太多时间,所以很多恐友想问清楚,想让医生多了解点,的确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建议能见面沟通最好,不能见面就视频,电话或语音,这样效率最高,单纯的文字,就像老师回答一个问题,差不多都是十多分钟,主要是考虑到会有很多恐友和志愿者在这里学习,可以让更多人受益,所以这个问答板块一直开放,否则老师觉得即时沟通是最好的。想想就算是老师这么详细回答,恐友都不一定满足,何况回复一句没事啊,不会感染等类似的话语,也满足不了恐友。毕竟恐友想法都相对更多,而且在本来就不稳定的网络上。对于窗口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大方向都设定了,1-3周的窗口期,然后大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这里面包含了一些遇到的各种案例,或者是患者自述的,这个真实性可能待查。但是医生们接受了信息,纳为了自我的一环,回答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对于概率问题是相对的,至于小概率,小到多少可以忽略,这取决于大家对于小数点多少位可以忽略,比如有的医生可能是3位,有的可能是4位,有的可能是5位等等,这就造成了大家对窗口期的看法有出入了,实际上,在四周以后,和六周以后的差别几乎就不大,到后面就更低更低了。所以我们引入恐艾干预体系的心理部分,就是在四周以后,事实上您自己认为是多久就是多久,主要是在保证科学准确率的基本上,也同时满足自我的安全信号。


回复时间:2021-05-16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