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好久不见,又得麻烦您。我有半年时间感觉自己好了。但没想到,今天又有点小情况,哈哈,这东西,任重道远啊 昨天在家里修水管,一不小心把手指擦破,一个小口子,出血了的那种。然后2分钟后的样子,就止血了,不冒血了,好像是口子凝固了。 又过了10分钟吧,我洗手了,但是忘记贴创口贴。接着去五金店买零件。感觉在出门后的30分钟后吧,见到老板,我把手里的工具递给他,然后似乎我们俩,手与手之间有很短暂的接触(最多1秒钟)。于是,我又复恐了。 那一瞬间的想法:担心这个外人(这个老板)的手上有病毒,甚至有血液,然后虽然接触很短暂,虽然不确定有没有直接接触伤口,但是也害怕相关病毒,特别是ai毒进入,继而感染我。印象中,他手上应该没有血液,如果是满手血淋淋的样子,我肯定就看到了。 冷静后,分析原因:我发现,还是老生常谈的观念:别人是未知的,所以是不确定的,什么都可能发生,也是我不能承受的之重。所以,只有保证: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伤口的,才是最保险的。 看来,我还是恐血,这是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恐点。 在冷静分析后,我觉得自己不会被感染的。具体原因就不说了。(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科学理论”。说一遍,列举一遍,又是在“求确认一遍,又是在加深印象一遍”)。 现在在采用行为暴露法:后面贴上了创口贴,在一夜之后,上班后,我勇敢的撕掉创口贴。让还没完全长好的伤口,全部敞开在“未知的外界中”,“未知的外人中”。现在感觉良好
张老师:您好,张老师认真看了您的问题,我们恐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靠感觉,但是不要把感觉当绝对和主要,因为我们每个人受主观意识影响,主观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呈现,就像有的恐友感觉最近挺好的,认为已经脱恐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真正脱恐的恐友不会因为一点点刺激产生应激反应,都能够利用恐艾干预的架构合理化,来应付日常的生活,不会带来糟糕恶劣的体验。您的情况是日常生活中都在恐惧,您的思维模式还是选择了您过往应激的习惯性思维模型,看来您需要改变提高的部分还有很多,在您们那里找一个专业的既懂艾滋病又懂心理的医生吧,结合生活中的事件产生的反应去一点点暴露,一点点提高,暴露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有一个设置的目标和方式,不是说想当然理所当然来,因为有的时候想当然理所当然的时候,就很容易跨度过大,暴露不成功变成冲击,这些都需要您的指导老师配合着您,一步一步去调整的,祝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