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在线咨询>>正文内容
阅读数:
         

张老师你好,又来找你聊聊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不再极度的焦虑害怕了但是还是比较敏感,例如被人碰一下、刷牙、用水、吃东西、吊水等等还是时不时的会想到这些,还是没能摆脱。归根到底还是没有给自己提供足量的安全信号和长期的恐惧留下的后遗症是惯性,刚开始在恐惧的时候如果只是跟我们说日常生活不会感染是无法抹去我们内心的恐惧于是我们就需求答案、寻求解释,当我们不再那么恐惧时这种解释有时候也会因为自己的长期恐惧而产生的错误理解同时这种事情的本身也会使自己联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毕竟一件严肃的问题摆在谁面前谁都会觉得压抑或敏感如摩擦带来的被碰一下都会敏感,过去就好无需多想。多想又会被陷进去,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解释都是在说明日常是不会的。现在的我一方面是要安慰自己给自己足量的安全信号同时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想这些东西,人的思想就是这样想多了怕多了就会敏感,我们可能会万一出门被车撞到但是绝对不会无缘预估万一被感染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存在的,要坚定的。如果自己还是敏感还是有些恐惧也就是想多了或是想过了加上长期以来的惯性。现象很多有无数个我们只要把握质无需多想,每当我们开始有点不安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这一点。人生当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坎,有坎没关系我们一定要跨越这道坎,恐惧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一直恐惧这一页我需要翻过去。谢谢你张老师,耽误你时间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  


留言时间:2013-06-06     留言人:514108048
         
管理员回复:
回复内容:

张老师:您好,其实您所描述的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一个度的问题。就像天气太热也不好,太冷也不好。人吃的太多也不好,吃的太少也不好。自私自利想不付出就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帮助不好;完全的去付出,没有回报,倒惹了一身的劳累,也不好。对于一般的人,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太远,尽情的高危,那不好。反而言之,过度的担心,感觉生活中到处是艾滋病,成了恐友,那也不好。所以一切都是一个度,只是这个度的把握那就很微妙了,这也是很多恐友一直纠结的问题。对于不同恐惧时期的恐友,对于不同类型的恐友,都有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和治疗。有的也许学习了知识原理就好了,有的也许测了几百次也没好,而有的也许看了心理医生也没好。或许有生活中的负向,但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真正的一个度。度把握好了,心态好了,自然很多也看淡了。听老师讲了课,也做了很多实践,在可能存在的反复中掌握了很多经验,离脱恐也越来越近了。所以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只要参考自然,依据自然,与老师共同携手,让我们上升到一个真正的高度。加油吧。


回复时间:2013-06-07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