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原因猜测
如果日常生活中都要担心得艾滋病,确实一个很困扰人的事情。
我在想,你对艾滋病的知识的了解程度是什么样的呢?是因为不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
还是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经历让你变得如此敏感?
二、用知识打败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
如果是知识的不了解,那么我们就先来详细具体的了解一下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基础知识。
熟悉刘医生的咨询者都知道,我是公卫医生,所以回答问题会结合流行病学来跟大家解释说明。从流行病学来看,HIV病毒的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关键要素:病毒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先看病毒来源,HIV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母乳等体液中,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引发感染。普通的水滴、雨水或天桥上的不明液体,基本不可能含有足量的HIV病毒。
要知道艾滋病病毒不是你们想象中那么强大,血液得有颜色,你眼睛看得见,如果是血你的眼镜也不可能毫无痕迹;都是成年人,都是过来人,都是明白人,生殖器体液不是随时想有就有啊!有也不是能够随便到处喷洒啊,光天化日之下如何操作吗?
所以,传染源这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从天而降,做不到啊!!!
(二)传播途径
再看传播途径,HIV的三大传播途径,但凡我们稍加注意,就能看到医院、疾控、公共场所的宣传贴、新媒体宣传都有宣传。
1. 性传播:病毒通过性行为进入对方体内,健康人的黏膜结构(如生殖器、直肠、口腔)直接接触到病人含有病毒的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或者上述粘膜结构有破损直接接触含有病毒的体液;
2. 血液传播:比如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入受污染的血液制品;
3.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
而眼睛接触少量不明液体,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传播途径。
眼睛表面的结膜虽然属于黏膜结构,但HIV病毒在离开人体后,会因环境变化(如干燥、氧化)迅速失去活性,很难通过微量液体进入眼睛引发感染。日常接触并不是感染艾滋病的途径。
(三)易感人群
虽然几乎所有人对艾滋病病毒都是容易感染的,但是艾滋病的传播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结合前面两个条件,整个接触来说无法实现传播,就像再干燥的草原,没有火种也不会燃烧。
(四)综合分析
传染源成立不了×,传播途径成立不了×,你再易感也不是问题。
三、为什么自己会出现日常恐艾
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这种“未知的意外接触”时,人类天生的“风险预警系统”会立刻启动,开始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心理学上,这种对潜在危险的过度担忧,其实是大脑在试图通过“灾难化思维”来保护我们,本质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但很多时候,这种担忧往往会超出实际风险,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你的成长经历有可能覆盖了不少不安全因素,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固的自我安全港湾。遇到不确定的、对健康/生命/未来等影响巨大的疾病等会诱发惯有的防御模式。
很可能你之前也真正发生了高危行为,这也是直接的恐惧诱发事件。这个高危行为背后的对关系丧失的恐惧、受到的道德的谴责和自我的罪责感、想要以不感染疾病来抹去已经发生的不被道德伦理所支持的行为,这些行为和恐惧背后的心理黑洞才是真正需要去处理的。
四、如何调整日常恐艾
如果我们这种防御过度了,出现了持续的焦虑,而且焦虑逐渐加重,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你需要考虑寻求接受抗焦虑强迫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你恢复神经递质水平,调整难以自控的思维;同时考虑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接纳自我行为和情绪、认知和行为矫正等方法,帮助你识别并调整过度担忧的思维模式,缓解焦虑情绪。
核心建议:如果你出现下面这样的一些表现,自我调节难以起效,就建议你去医院看心理门诊了,该吃药吃药。有经济条件结合做一对一的恐艾心理咨询,经济相对弱一些尝试自学《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等相关书籍,也可以在恐艾中心官网系统自学和留言。
思维/行为强迫化:反复思考感染风险、反复回忆细节、反复咨询感染风险
焦虑担忧扩大化:不仅仅是当初真正的高危的担心,整个环境都变得不安全,整天都战战兢兢
社会功能减弱化:吃不下、睡不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效率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