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参佛悟道>>脱恐养心必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脱恐养心必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作者:月溪禅师     来源:般若文海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无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语、意三业为三金刚。三金刚即实相般若,三业即根本无明。
  
  净土宗即“莲宗”,以见“自性弥陀”为旨趣。用见、闻、觉、知,使舌根念佛,净念相继,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则证常寂光净土矣。老宿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其斯之谓欤!自性弥陀即实相般若,无明即根本无明。
  
  总上所说,对于《心经》要旨虽未发挥尽致,然大体亦不外乎是矣。
  
  再作辩证如下:
  
  佛性不起妄念,而观照般若之见闻觉知能起妄念。老宿云:“真如不起妄念,起妄念者即非真如。”《林间录》载唐礼法师<真妄偈>曰:“真性法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
  
  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有知有觉、有生有灭的。
  
  实相般若与本无明不同之点,即一为有知有觉、无生无灭的,一为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的。
  
  《指月录》云:“未见实相般若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见得实相般若以后,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无明皆变为佛性。”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别世间法(注:出《华严经》)。
  
  龙树菩萨所著之《大智度论》谓:“佛性不空,其空不着空。”空又不空即根本无明。
  
  心外之心即涅槃妙心,然见涅槃妙心后,则心外无心矣。
  
  常住真心与思想心不同之点,即一为真知真觉,所谓终日知不离知,终日觉不离觉,而一切之善恶、是非种子不能立足;一为有见、闻、觉、知,其里面有善恶、是非等种子。故维摩诘居士说:“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实相般若生来即不能变,是谓“法身”;观照般若变为大圆镜智,是谓“报身”;一念无明变为平等性智,六识变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是谓“应身”。
  
  实相般若名“常寂光净土”,观照般若名“实报庄严净土”,一念无明名“方便有余净土”,方便般若名“凡圣同居净土”。如显示佛性后,则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各净土,皆变为常寂光净土。
  
  实相般若即真如,根本无明即藏识(是说见《楞伽经》)。
  
  以上名词,散见各书,有不同者,兹为分析列表如左:
  
  或谓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六百卷,《心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通。
  
  《心经》是辨别心之作用的,以实相般若为体──即以显示佛性为依归;以观照般若为宗──将先天无极性观照破;以方便般若为用──用以破根本无明。
  
  以上释名、显体、明宗、论用之四种意义均已说过。兹再就判教言之,判者,是分别之义;教者,即经典之谓也。释迦佛十九岁出家,游历各地,经五年之久,后至雪山居住;又有五年,而一切思想灭尽不起,知是犯着灭病,必将此病除掉,方可打破根本无明,显示佛性;用功又复一年,至腊月初七日晚间明星出时,忽然无明一破得见佛性。佛曰:“奇哉!奇怪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惟因执着迷昧,不能证得耳!”遂下山说法,时年三十岁。从是岁起共说法四十九年有半,计分五个时期,后世称为五时说法:第一时期说《华严经》(专言圆顿一乘,发挥涅槃妙性);第二时期说《阿含经》(专言因果);第三时期说《方等经》(赞大褒圆,呵偏斥小);第四时期说《般若经》(破空显现真如实相);第五时期说《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及《涅槃经》(最后追说)。按期增高,逐渐精进,故有乳酪生酥、熟酥醒醐之比也。《般若经》共分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文殊问般若》、《胜王般若》、《金刚般若》是也。《心经》是说《光赞般若》时所说。
  
  《心经》译本共有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者号称精赅,且文字明白晓畅,故最流通焉。
  
  释正文
  
  凡经文皆分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晋道安法师所阐发者。序分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分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分如四肢,运行不滞。《心经》是自“观自在菩萨”起至“度一切苦厄”止,为序分;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为正宗分;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起至“菩提萨婆诃”止,为流通分。
  
  1、序分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之谓也。表示吾人各个所有之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是大自在的,诸佛得之不增一点,众生迷之不少一点,言胎、卵、湿、化生之一切众生,无一不有佛性,惟以能否显示而有差异耳。故《梵纲经》载释迦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我是已成之佛,尔等是未成之佛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曰“觉”,亦译曰“普济”;萨埵,译曰“有情”,亦译曰“人”。合讲即吾人均有佛性,我今普济汝等使之觉悟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是用功、苦行之义。众生固各有佛性,然必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无明、始能显示,斯须辛苦一番也。“深”是显示佛性事非容易,要努力向前,勇迈究取,念兹在兹,即是铜墙铁壁亦为之穿,铜墙铁壁即根本无明之喻也。故老宿云:“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又云:“假如今生不见实相,纵使骨枯髓干,终不放舍耳!”“般若”译曰“智慧”,“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时”是指显示佛性后,永久不坏,无穷无尽之时期也。合讲即是使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无明,依此修行,功行甚深,即能显示佛性,而佛性一经显示,则永久不坏,这时自是另有一番景象。
  
  照见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谓之“五蕴”,五蕴即五阴,一名“五众”。蕴,积聚也,藏也;阴是蔽覆之义。谓积聚身心,蔽覆本性也。色即见到色相,受即印上脑筋,想即发生幻想,行即追求造作,识即造成现业。言显示佛性后,觉照周遍圆满,五蕴本体即成真如本体。空者,是空其五蕴虚妄不实之相而已,本来妙理自性无可空也。古德有偈曰:“除痴须是色蕴灭,大圆镜智得显现。受蕴消灭我慢空,平等性智无不融。要除贪业灭想蕴,妙观察智无魔踪。行蕴消灭妒嫉除,成所作智起大用。识蕴消灭瞋心除,法界体性智周遍。”
  
  五蕴在观照般若里面,人之最初入胎五蕴,次住胎五蕴,次出胎五蕴,又次外界来的五蕴,里面出的五蕴,尚有生来的五十种五蕴。
  
  入胎五蕴:人死后,肉体是死的,灵魂是出来的,谓之中阴(一以业为主)。有七天期限,在此期内,飘飘荡荡,转入人、鬼、畜生各道之一道,然期限亦可延长,但最多不过七七四十九天。中阴投生缘熟,见男女交合,起一爱欲心,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是看见,果是入胎,欲心重者成女,轻者成男(注:出《大般涅槃经》)。以五蕴言之,见男女交合是“色”,见交合印入脑筋是“受”,起爱欲心是“想”,思加入是“行”,入胎是“识”。
  
  住胎五蕴:人在母胎腹内成形,亦有五蕴,胎在腹内,与在家无异。譬如胎想吃物是“色”,心里印进是“受”,快来是“想”,得到是“行”,吃下是“识”。凡女人坐胎后想食之物品,多非夙昔所嗜者,或得到后食之颇多,斯即入胎五蕴使之然也。
  
  出胎五蕴:人出胎后亦有五蕴。譬如见得一物是“色”,印进脑中是“受”,要买是“想”,去买是“行”,买到是“识”。
  
  住世五蕴:人之幼年经过印在脑里,现在回想起来,是里面出的五蕴;现在的事印在脑里,是外界来的五蕴。此皆住世之五蕴也。
  
  作梦,是夜间发现白天之五蕴。其中有梦中吟诗作文、腾空越壁,此皆宿世五蕴潜伏于脑内而一时翻出也。
  
  生来五蕴:生来五蕴,即谚语所谓:“山河易改,秉性难移是也。”此亦宿世五蕴扣在里面而生此奇特性情耳。此种五蕴,共分五十种,列表如下:
  
  五十种五蕴
  
  色阴十种
  
  身能出碍:对一种动作,分明可惧,而以为无碍。
  
  拾出蛲蛔:生性执拗,心地阴诈,蛲蛲蛔蛔,如虫类之弯转。
  
  空中闻法:凭空说无中生有之无聊神话。
  
  心光见佛:假称闭眼能见一切之过去、未来。
  
  空成宝色:凭空说能明了他人之思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