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干预心理>> 心理干预>> 参佛悟道>>脱恐养心必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脱恐养心必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作者:月溪禅师     来源:般若文海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常非常:能达到目的,反言达不到,而以达不到为到。
  
  知无知:可以了解,反言不能了解,是以无知而说知。
  
  生无生:可以能修,反言不能修。
  
  归无归:将来能达到,反言不能到。
  
  贪非贪:贪着去成佛,反言不贪着。
  
  真非真:佛性是真的,他说不真。
  
  定性声闻生缠空:小乘人断六根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定性辟支不回心者迷正知见:中乘人断一念妄动性是不对的,他偏说是对。
  
  注:小乘定性声闻,因生缠空,不能成功。中乘定性辟支,迷正知见,亦不能成功。
  
  执生(下列八种人是执着于五十种五阴的。换言之,此八种人尽可概括五十种五阴也)
  
  外道:佛法以外之道。
  
  大慢:自大傲慢者。
  
  倒圆:明明颠倒,自谓圆满。
  
  倒知:明明颠倒,自谓知的很当。
  
  颠化:即疯颠。
  
  断灭:即断灭种。
  
  妄诞:一生出来就不对的。
  
  天魔:天生魔鬼。
  
  以上所述五十种五蕴,率皆乖僻怪诞狂妄纰缪之流,然不可尽以概诸世人也。亦有人自降生即忠、孝、仁、慈者,斯不知是何世之五蕴耳?照见五蕴皆空,非用观照般若之照见,乃佛性之照见。于此须明了下述三点:
  
  一、观照般若内有五蕴,是照不破五蕴的。佛性没有五蕴,是能照破五蕴的,即佛性一经显示,其光明自然将五蕴照破。
  
  二、不是佛性能起五蕴,是将五蕴照破即是佛性。
  
  三、照破五蕴,尚须利用五蕴。
  
  显示佛性后,则五蕴被光明一照,自然扫开,而五蕴亦即变成佛性。所谓扫开者,是扫开五蕴种子之谓也。故曰空五蕴之种子,非空五蕴。
  
  佛性有体有用,体是如如不动的,扫开五蕴是佛性之用扫开的,亦非佛性之体教用扫开的;而五蕴变成佛性,亦是佛性之用变的,非佛性之体教用变的。尚须注意者,即“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关于讲解上,应依义不依字(语)。凡讲大乘经典,应明白法四依也。即一、依义不依字(语)。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依法不依人。
  
  度一切苦厄
  
  谓度一切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缘人有八苦及无量苦,并有八风,皆依五蕴虚妄而生。若五蕴既空,则八苦、八风之一切苦厄,无不度脱而至快乐顺境,然须不为快乐顺境所转,方为是耳。换言之,即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能支配一切,不被一切所支配,所谓“如能转物,即同如来”也。是说见《大智度论》。
  
  2.正宗分
  
  舍利子!
  
  即舍利弗,为佛子大弟子,于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舍利译“鶖”,其目最利;母名“舍利”,以母名,故曰“舍利子”。以下对人显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此一段是辨别依据《心经》用功,如何不误之途径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炊沙不能成饭,榨沙不能得油,如五蕴与真如有所异同,五蕴即非真如,真如即非五蕴,纵智慧到彼岸,亦焉能照得空时?众生为五蕴所迷,不能放下一切上般若船,故不能到彼岸,不能照见五蕴皆是空,度一切苦厄耳。色是五蕴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余仿此,即受、想、行、识亦复如色也。色即一切幻色,空乃般若真空,总诸色相名之为“色”,总诸心法名“受、想、行、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即五蕴诸法,空相即真如实相,非五蕴灭真空现,惟真空现则五蕴亦变成真空,与真如本体无二无别耳。真如本体不生灭、无垢净、无增减,故诸法亦是。此是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有何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寂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如实不颠倒。”《六祖坛经》曰:“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皆是此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空中,指佛性遍满虚空。世尊为迷心不迷色人说五蕴法,总诸色法为“色蕴”,开诸心法为“受、想、行、识”。四蕴既明,诸法空相,生灭、垢净、增减均不可得,是故空中无色、心二法。“无”字,是显法自性空义,非“有无”之“无”也,下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尘相对,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六识,合为十八界。根以“能生识”为义。尘以“染污情识”为义,根尘和合,识生其中。世尊为迷色不迷心人说十二处法,为色心俱迷人说十八界法,连说五蕴法,谓之“三科法门”,无非随众生机,俾各得解悟。故今既了达诸法空相,则蕴、根、尘、识、处、界皆变为真如实相矣。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如是六门,画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即此意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迷昧不明之意;尽,灭尽也。无无明、无老死,言了达诸法空相后,根本已无无明与老死。即缘觉行人所修十二因缘还灭门,亦了不可得。
  
  佛法之中乘法门是断一念无明,《心经》是大乘法门,即无无明与老死,亦无一念无明可断。十二因缘缘觉所修:“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触“缘”、“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不已也。兹列表于左:
  
  十二因缘还灭门,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